最後的愚人

1941年5月7日夜間,“華北方面軍”突然對中條山發起空前規模的侵略,參戰部隊達到了六師三旅團。

中條山戰役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戰前日軍通過偵察,已經掌握了守軍指揮機關的所在位置,他們組織突擊隊,或提前空降潛伏,或抄小路,對師以上指揮系統進行突襲,由此造成一種奇怪現象,即前方還沒怎麽打,後方卻已無法有效地進行指揮。

僅僅一天時間,中條山的兩支集團軍便被分割開來,雙雙陷入困境。

衛立煌這才感到大事不好。

在“失街亭”這場戲中,馬謖要屯兵山上,王平說你這是自處絕地,如果魏軍斷掉我們的水源,豈非不戰自亂?

中條山守軍除了怕斷水斷糧外,還最怕沒有退路,因為身背後就是黃河。

按理,中條山靠黃河北岸應預先建築一定數量的橋頭堡,這樣才能保障戰時的水上交通,但衛立煌在這方面又做得不夠好,結果日軍一個迂回,率先搶占黃河岸邊,大家都回不去了。

中條山區南北縱深不過五十公裏,要想藏到山裏去打遊擊都很困難,守軍在被日軍包圍後,立刻步當年三國蜀軍之後塵,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一支接一支地陷入崩潰邊緣,其失敗之快,幾乎令人難以置信。

這是一場不打就垮的戰爭,但有一些勇敢的雲南人堅持到了最後。

唐淮源,雲南江川人,時任第三軍軍長。

唐淮源是個略顯固執的人,也可以說是有些“愚”。有一次打仗,眼看打不過了,唐淮源說要撤,而同僚反對,最後還是撤了回來,途中丟了門大炮。

那個時候,部隊有一門大炮都不得了,往往打仗輸贏全靠它。同僚因此責怪,“我說的吧,要不撤,大炮就不能丟,你還是太膽小。”唐淮源一聽就急了,兩人吵著吵著,竟然操起家什打了起來,結果老唐腦袋上挨一扁擔,終生留下一道疤。

唐淮源在雲南滇軍中本來已坐到了前幾把交椅,後來唐繼堯殺回雲南,要奪他的權。大家事先說好,找個空地方單挑,誰敗了誰下台。

唐淮源敗了,於是他二話不說,帶著部隊走了。

退出雲南後,唐淮源從師長幹起。某天上面來人視察,私下要打點費,老唐沒理他,那廝沒撈到好處,回去後就氣呼呼地給打了個差分,將唐淮源由中將師長一下子降到上校師長,比下級的軍銜還要低。

這樣的“愚人”,本來是不適合在場面上混的,唐淮源自己說過,他之所以能忍受得下來,全是因為要顧及自己的母親。

唐淮源未滿周歲時,就被父親棄養,由母親一手帶大,因此事母至孝。由於家裏實在太苦,他便去報考了雲南講武堂,當時由於身上長了痔瘡,他害怕讓學校知道後不予錄取,於是偷偷跪在地上朝天祈禱,翻來覆去地說一句:“老天爺,求求你讓我好了吧,這樣我才可以謀得一官半職,也才有能力讓母親免受饑寒。”

等到當了大官,家裏生活條件好了,唐淮源因在社會上屢遭挫折,一度欲效仿古人退隱,但這時抗戰爆發,他想到要給母親爭取更大榮耀,來安慰老人家,所以又毅然留在軍隊裏。

1939年,唐淮源老母病逝。他在回雲南奔喪後,便對家人說:“我這一生都是為了母親,現在她不在了,我也就一無牽掛,此身當為國有!”

唐淮源的第三軍大部分為雲南子弟兵,他們是中條山戰役中少數表現較好的部隊之一。

通過重機槍組成的火力網,第三軍給日軍以很大殺傷,但當時的局面已非區區一軍所能挽救,經過幾天的廝殺後,部隊傷亡大半。

5月11日,唐淮源見整體沖不出去,決定化整為零,分路突圍。分別時,他鄭重告誡下屬:“中國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

中國民間有一個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說法,即“大將忌犯地名”。5月12日,唐淮源被困於懸山,此地又稱“唐王山”。

王者亡也,唐淮源組織殘部三次突圍都突不出去,已經彈盡糧絕,此時下起了滂沱大雨,他屏退左右,一個人走進一間土屋。

一切都顯得那麽糟,但是我盡力了,現在是給部下們做個榜樣的時候。

第三軍軍長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寧死也不願成為敵人的俘虜。

他的部下果真追隨而來。第十二師師長、雲南騰沖人寸性奇得到消息後說了一句:“當初忻口戰役有郝夢齡、劉家騏一道殉國,第三軍打了敗仗,犧牲兩位軍師長也是應該的。”5月15日,寸性奇右腿被日軍炮火炸斷,不願被俘受辱,遂用腰中佩劍自盡而亡。

6月15日,中條山戰役(又稱晉南會戰)結束。

日方指揮中條山戰役的是由參謀次長轉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多田駿,一個月後他便回國,並因功晉升為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