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狼煙:契丹叛亂(上)(第3/3頁)

兵源的緊張源於府兵制的衰敗。

自從高宗即位以來,天下人口急劇增長,土地不敷分配,而且豪強大戶兼並之風日益猖獗,導致大量農民無地可耕,只好四處流亡。到了武周時代,逃戶現象越發嚴重,甚至發展到“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的地步。眾所周知,府兵制是一種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如今土地匱乏,人口大量逃亡,府兵制自然遭到了沉重打擊,所以一旦戰事吃緊,必然出現無兵可征的局面。

面對如此窘境,武曌只好頒布了一道令人啼笑皆非的詔書(武曌登基改名後,為避諱,改“詔”為“制”,本書依據行文習慣,仍稱詔書):“天下各州縣囚犯以及官民家中奴仆,若有驍勇者,可由官府替其贖身,編入軍隊,以擊契丹。”同時,再度任命她的一個族侄建安王武攸宜為右武衛大將軍,出任清邊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軍隊二次北征。

形勢如此嚴峻,女皇照樣把兵權牢牢抓在武家人手中,而且這個武攸宜又從沒上過戰場,毫無軍事經驗,這仗要怎麽打?

武皇如此不顧大局,實在是讓朝野的有識之士憂心忡忡。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這一年九月末,東突厥的默啜可汗突然派遣使臣來到洛陽,聲稱要當武皇的幹兒子,又說要把一個女兒嫁給武周皇室,還說可以幫助武周攻打契丹。

一貫窮兇極惡的突厥人,怎麽會突然拋出這麽大一根橄欖枝呢?

其動機實在令人生疑。

果不其然,默啜是有附加條件的——他要求武皇把當初內遷到河套及河南地區的降眾歸還突厥。

貞觀初年東突厥覆滅時,曾有大量人口歸附唐朝,所以復國之後,突厥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口不足。如今默啜可汗開出這個條件,對他來講顯然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買賣。此外,所謂的認幹媽、嫁女兒其實都是障眼法,目的無非是為了麻痹武曌,以便他在武周與契丹的戰爭中混水摸魚,趁火打劫。至於說攻打契丹,也不是因為默啜可汗有多仗義,而是因為他擔心契丹坐大,日後變成他的勁敵,所以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幫武周滅了契丹。

盡管默啜可汗如此居心叵測,可此時的武曌卻根本無暇思考。她大喜過望,當即遣使前往突厥,任命默啜為左衛大將軍,並冊封他為“遷善可汗”。

十月,武曌又聽到了一個讓她喜出望外的消息——叛軍首領李盡忠病死了,只剩下一個孫萬榮,其勢力大為削弱。數日後,前方又傳捷報,說默啜可汗率部端掉了契丹人的老巢,把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妻子兒女全都擄走了。

武曌頓時心花怒放,當即進拜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又封“立功報國可汗”。

在她看來,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轉化,契丹的平定似乎已經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