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家寡人李顯(第3/3頁)

眼見太平公主的政治影響力日益擴大,人氣指數迅速攀升,中宗李顯自然感到了極度不安。

他不止一次地從太平公主的臉上看見了一種東西。

那是一種對權力不可遏止的野心和夢想,就跟當年的母親武曌一模一樣。

很顯然,無論是以五大臣為首的功臣集團,還是跟李顯一母同胞的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擁有異常強大的政治能量,這就不可避免地對李顯構成了威脅。

在這種“君弱臣強”的局面下,李顯當然不能無所作為。讓韋後垂簾聽政,其實就是李顯在君臣博弈的棋盤上走出的第一著棋。他的目的就是要讓韋後以最快的速度介入帝國政治,以便增強自身的實力,跟這些威脅皇權的勢力抗衡。

所以說,如果有人以為李顯讓老婆垂簾聽政純粹是出於夫妻情深,或者純粹是為了兌現當初的諾言,那就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而桓彥範恰恰就在這裏犯了簡單化的毛病。

他反對女人幹政的那套大道理李顯又何嘗不懂?他強調的“牝雞司晨”的歷史教訓李顯又何嘗不明白?可問題的關鍵並不在這裏,而是在於孤掌難鳴的李顯要想保住剛剛失而復得的皇權,就必須想方設法從“君弱臣強”的政治格局中突圍,一如當年的高宗李治不得不從長孫無忌的權力之網中突圍一樣。

這才是李顯的當務之急。至於以後會怎麽樣,李顯根本來不及去思考。退一步講,就算李顯明知道讓韋後垂簾聽政有可能導致自己大權旁落,他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寧可把大權旁落給老婆,也不會把它旁落給宰相。

在這一點上,中宗李顯的思維方式顯然跟他的父親李治如出一轍。

歷史在這裏又出現了某種驚人的相似性。

可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誰叫李治和李顯的出生順位都那麽靠後呢?當初要不是因為太子承乾和魏王泰在奪嫡大戰中打得兩敗俱傷,也輪不到李治當皇帝;同樣的道理,要不是因為武後一路拼命“摘瓜”,把李弘和李賢先後送進了鬼門關,皇帝的桂冠也不可能落到第三條“黃瓜”李顯的頭上。所以說,李治和李顯的帝王資格本來就是先天不足的。正因為先天不足,所以他們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強勢的功臣(宰相)集團。

因此,當他們上位之後,也必然要面臨同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與功臣集團的關系。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出現這種“君弱臣強”的局面時,一般會導致三種結果:第一種,也是最好的結果——功臣主動引退,把權力還給君主,雙方相安無事。後兩種則都是不幸的——要麽是功臣坐大,變成權臣,最終架空(甚至篡奪)君權;要麽是君主引進其他力量與功臣集團抗衡,待時機成熟,再出手將其鏟除。

當年的長孫集團就是因為出現了架空君權的傾向,才迫使高宗李治不得不痛下殺手。而如今的五大臣集團,又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呢?

他們是功成身退,把權力還給李顯,以求君臣相安無事,還是步長孫無忌之後塵,任手中的權力日漸膨脹,最終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

很不幸,答案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