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後的政治模仿秀(第2/2頁)

說完大唐歷代天子與謠讖的關系,迦葉志忠就隆重推出了當今的皇帝和皇後。他說,當今聖上之所以得到天命,是因為早在他當英王時,就已經有一則名叫《英王石州》的謠讖廣為傳唱了。如今,天下又盛唱《桑條韋》,這又意味著什麽呢?

這分明意味著,皇後韋氏之所以能夠母儀天下,完全是天意使然!所謂“桑條韋也,女時韋也”,正是韋後主持養蠶種桑的寫照,是對韋後國母風範的傳揚和歌頌。

最後,迦葉志忠鄭重其事地向皇帝獻上了由他本人創作的《桑條韋》升級版——《桑韋歌》十二篇,請求皇帝將其流布天下,讓老百姓廣為傳唱,並且編入樂府,以備韋後每次祭祀蠶神時演奏。

迦葉志忠的奏疏和《桑韋歌》呈上後,皇帝李顯非常高興,當即賞賜給他田莊一處、彩緞七百匹。一見皇上如此喜歡,太常卿鄭愔(就是當初被武三思收為鷹犬的那個逃犯,現在居然成了負責朝廷禮樂和宗廟祭祀的一把手)馬上組織樂工對《桑韋歌》進行編曲配樂,組織舞者練習彩排。皇帝十分滿意,馬上也給了他一筆豐厚的賞賜。

祥瑞有了,謠讖有了,韋後對武曌的克隆越來越像模像樣,但是還有最後的畫龍點睛之筆,韋後還沒有完成。

這最後一筆,就是參與某項國事大典,以此提升政治威望。

要論最頂級的國事大典,那當然要屬“泰山封禪”了。“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封禪”就是天子率領文武百官前往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禮。眾所周知,這是中國古代帝王最重視的一項祭祀大典,因為它是天下太平和帝業鼎盛的象征。高宗李治曾經在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舉行過泰山封禪,而當時武曌就是以皇後身份主持了大典中的“亞獻”(第一輪獻禮稱為“初獻”,第二輪獻禮稱為“亞獻”),從而一舉打破自古以來沒有皇後主持亞獻的紀錄,極大地提升了她個人的政治威望。

如今的韋後,當然是做夢也想來這麽一回。

不過,中宗一朝的文治武功稀松平常,要想舉行泰山封禪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韋後只能退而求其次,打算在即將舉行的“南郊”祭祀中主持亞獻。

南郊祭祀是帝王率領文武百官前往京師南郊祭天的典禮,比泰山封禪低一個級別。雖然典禮的級別比封禪低,但是按照《周禮》規定,皇後還是沒有資格參與主持,頂多只能參與更低一級的祖宗祭祀而已。

可韋後決意要突破禮制。

武曌破得,我為何破不得?

其實,不管是當年的武後還是現在的韋後,對祭祀活動本身都不可能有什麽興趣。她們真正想要的,只是對禮制的突破而已。

因為只有突破禮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凸顯她們的個人權威。

於是,在韋後的授意下,國子祭酒祝欽明等人隨即提出動議,認為應該由皇後在南郊祭祀中主持亞獻。但是此議立刻遭到太常博士唐紹等人的反駁。雙方為此大打口水仗,各自引經據典,一時間竟也相持不下。不過,無論是國子祭酒還是太常博士,都只能提提建議而已,根本作不了主。最後的裁定權,還是在負責制訂禮儀規程的宰相手裏。

而這個宰相,就是侍中韋巨源。所以這場口水仗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韋巨源隨即向皇帝提出,應該由皇後主持亞獻。李顯當然馬上就批準了。

緊接著,祝欽明等人又得寸進尺,居然提出由安樂公主主持“終獻”(第三輪獻禮)。唐紹等人怒不可遏,再次據理力爭。最後祝欽明等人自知理屈,只好悻悻作罷,結果是由韋巨源主持終獻。

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十一月十三日,韋後夢寐以求的祭天大典終於在長安南郊舉行了。

她站在高高的祭壇上,想象著武曌當年參與泰山封禪的情景,內心深處泛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激動、喜悅和滿足。極目望去,深冬時節的少陵原滿目蕭瑟,萬物凋零,但是韋後的心中卻是一派春意盎然,臉上也蕩漾著一片傲人的春光。

終於走到這一步了!

再往前邁一步,就是人間的極頂,就是帝國的巔峰,就是武曌當年曾經締造過的那片曠古未有的女主乾坤!

那裏有著怎樣異乎尋常的山河日月,又有著怎樣撼人心魄的生命體驗呢?

北風在天地間奔湧呼嘯,祭壇上的韋後神思迷離,裙裾飄飄。她恍惚覺得自己立刻就要迎風而起,振翅飛翔,遨遊在那片嶄新而神奇的國度之上……

那裏有一種激情像火焰一樣熊熊燃燒。

那裏有一種夢想像鮮花一樣灼灼綻放。

韋後醉了,徹底醉了。

有人說過,權力的美酒比世上的任何佳釀都更能使人迷醉,也更易使人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