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登場(第2/3頁)

萬騎營是大唐天子的近衛部隊,其前身是“百騎”,組建於唐太宗時期,最初只有百人左右,是由官奴和少數民族中精心挑選出的驍勇之士組成。因為是皇帝的貼身侍衛,這些人的衣著和裝備自然就比較拉風——身上穿的是虎皮紋的衣服,胯下騎的是豹皮紋的馬鞍,一個個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每逢天子出遊狩獵,他們便前呼後擁,擔任開道和護衛的工作;到了獵場上,就張弓射箭,呼嘯馳騁,幫助天子圍捕獵物。到了武周時期,這支部隊進行了擴編,增至一千余人,故改稱“千騎”;及至中宗年間,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擴編,遂稱“萬騎”,並專門設置了指揮官。

可想而知,在皇帝和宮廷的安全保衛方面,這支“特種部隊”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誰能夠掌握這支軍事力量,誰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帝國的政治中樞。

景龍三年冬,李隆基結束了潞州別駕的任期,回到長安。由於暫時別無任用,賦閑在家,他便趁此機會大力籠絡萬騎營的軍官。當時他身邊有個奴仆兼侍衛,叫王毛仲,是高麗人,其身份也是官奴,和很多萬騎衛士的出身一樣,所以李隆基就讓他專門負責與萬騎衛士的聯絡。王毛仲為人十分機敏,他很了解李隆基的胸懷和抱負,也知道這些人遲早會派上大用場,便十分賣力地為雙方穿針引線。於是,李隆基很快就和萬騎衛士們打得火熱,“數引萬騎帥長及豪俊,賜飲食金帛,得其歡心”。(《新唐書·王毛仲傳》)尤其是萬騎營的幾個中層將領,如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人,都和李隆基結成了莫逆之交。

除了結交禁軍之外,李隆基還利用他在朝中和地方任職的機會,先後結納了一批才俊之士。如朝邑(今陜西大荔縣)縣尉劉幽求、苑總監鐘紹京、尚衣奉禦王崇曄、利仁府折沖麻嗣宗等人,都被他引為心腹。其中,劉幽求和鐘紹京是李隆基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二人在日後的政變中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並且在政變成功後,雙雙從默默無聞的官場小吏一躍而為帝國的宰輔重臣。

劉幽求,冀州(今屬河北)人,制舉出身,武周聖歷年間擔任閬中(今屬四川)縣尉,相當於一個山區小縣的公安局長。由於官職卑微,當地的刺史沒把他放在眼裏,總是對他頤指氣使。劉幽求是一個自恃甚高之人,受不了這個鳥氣,於是憤然辭官,歸隱鄉裏。直到武周末年,朝廷才重新授予他朝邑縣尉的官職,可仍然還是個不入流的芝麻官。當時劉幽求已年近五十,眼看半截子入土了,但是仕途前程依然一片黯淡,他大為郁悶,一直在焦急地尋找自己人生的突破口。

不久,神龍政變爆發,帝國政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劉幽求頓感時機來臨,立刻趕回朝廷晉見五大臣,向他們提出了根除武三思勢力的建議,並且鄭重警告他們——如果不這麽做,很快就會遭到武氏一黨的反擊,終將死無葬身之地。

毫無疑問,劉幽求的這個提議確實是很明智的,假如五大臣聽從他的勸告,帝國日後的政局必將全然不同,五大臣也不會遽然失勢,更不會死於非命,而劉幽求更有可能因此獻策之功得到提拔和重用。

然而,讓劉幽求大失所望的是,五大臣把他的建議和警告完全當成了耳旁風,壓根沒拿他當回事兒。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劉幽求的預料,一度總攬朝綱的五大臣不僅徹底喪失了權力,而且最後都死得很難看。

就這樣,劉幽求又一次失去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但是,他並沒有完全死心。

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不會永遠這麽倒黴。

皇天不負有心人,是金子總要發光的。正當年過五旬的劉幽求還在帝國官場的最底層苦苦煎熬的時候,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那個年輕有為的臨淄王李隆基,終於在不經意間來到了他的身邊。

劉幽求頓覺眼前一亮。

他發現,經歷了這麽多年的壓抑和挫折,一貫對他視而不見的幸運女神終於向他拋出了一個遲來的媚眼。他預感到——眼前這個年紀不大,但是志向不小的親王,日後必將會有一番驚天動地的作為。

而李隆基認識劉幽求之後,也頓生一種相見恨晚之感。因為他看得出來——這個看上去郁郁不得志的朝邑縣尉,絕不是一般官場中司空見慣的那種庸碌無能之輩。(據《舊唐書·劉幽求傳》記載,幾年後已登基為帝的李隆基曾經在一道詔書中盛贊劉幽求,稱他“風雲玄感,川嶽粹靈,學綜九流,文窮三變。義以臨事,精能貫日;忠以成謀,用若投水”等等,毫不吝惜贊美之辭,足見他對劉幽求的賞識和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