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政治惡鬥(第2/3頁)

這顯然是一個全面鞏固太子地位的計劃,其考慮不可謂不周詳。然而,在睿宗李旦看來,太平公主並沒有犯什麽太大的過失,就這樣把她逐出京師,似乎有些說不過去。於是李旦作出了這樣的表態:“朕現在已經沒有兄弟了,身邊只剩這一個妹妹,豈能把她趕到東都那麽遠的地方?這件事斷不可行。至於其他幾個親王,倒不妨按照你們的辦法處置。”

隨後,李旦頒發了一道詔書,宣布:諸王、駙馬從今往後不得統禦禁軍,已經任職的,一律改任其他官職。

李旦之所以不想貶黜太平,除了沒有正當理由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麽做不符合他的平衡原則。

然而,緊接著就發生了一件讓李旦很不爽的事情,迫使他一怒之下主動打破了這個平衡。

這件事與一則預言有關。某日,一個宮廷術士忽然鄭重其事地告訴睿宗,說最近天象怪異,“五日中當有急兵入宮”。(《資治通鑒》卷二一〇)

李旦大驚失色。這些年來,帝國政局動蕩不安,宮廷政變此起彼伏,什麽事都有可能發生。更何況,眼下太平公主和三郎隆基的矛盾沖突又愈演愈烈,若說他們中有人打算再發動一場政變,勒兵入宮奪取皇位,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李旦越想越怕,趕緊召集幾個宰執大臣,把術士的預言告訴了他們,命他們一定要嚴加戒備,以防不測。時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的張說(曾任李隆基的東宮侍臣)聞言,不以為然地說:“如此聳人聽聞之言,必是有小人企圖離間東宮。臣請求陛下讓太子監國,流言必然自動平息。”姚崇也趕緊說:“張說所言,是安定社稷的上上之策。”

李旦恍然大悟。

原來,指使術士捏造預言,制造恐慌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平公主!而她的目的,無非是想借此讓李旦父子互相猜忌,進而迫使李旦廢黜李隆基,甚至讓他們父子刀兵相見!其用心是何其險惡,其計謀又是何其歹毒啊!

李旦是很少發脾氣的人,可他這次真的動了肝火。此前他還在勉力維系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平衡,還在顧慮驅逐太平沒有理由,可太平公主這回真的是太不地道了,已經大大突破了李旦的底線。

所以,必須給她一點顏色瞧瞧!

這一年二月初一,睿宗李旦終於全盤采納了宋璟和姚崇的建議,正式頒布詔書,命宋王李成器為同州刺史,豳王李守禮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將軍李隆範為太子左衛率,右羽林大將軍李隆業為右衛率;同時,將太平公主逐出長安,遷往蒲州(今山西永濟市)安置。

次日,睿宗又斷然發布了太子監國的命令,宣布自即日起,凡六品以下官員的任用,以及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罰,全部交由太子裁決。

至此,李旦完全拋棄了即位以來一直堅持的平衡原則,決定徹底朝太子李隆基傾斜。

兒子畢竟是兒子,到任何時候都比妹妹更值得信任。

接到驅逐令的那一刻,太平公主一下子傻眼了。她萬萬沒有想到,指使術士散布流言的結果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遷往蒲州安置!

太平公主看著手中的這一紙詔令,心裏不停地發出冷笑。

從小到大,她一直是帝國地位最尊,勢力最大,聲望最高的公主,無論政壇上如何風雲變幻,無論誰入主中樞,掌握大權,都沒有哪一個人敢給她顏色看,更沒有人敢算計她。而今天,宋璟和姚崇這兩個家夥仗著太子撐腰,居然敢挑戰她的權威,甚至慫恿李旦給她下驅逐令,真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完全出乎太平公主的意料。

盡管氣得七竅生煙,可太平公主並沒有亂了方寸。跟隨在母親武曌身邊那麽多年,她學到的最大一項本事就是——定力。

是的,定力,一種臨危不亂,臨難不恐的定力。

所以,太平公主很快就告訴自己:沒關系,你們一心要趕我走,那我就走好了,權當到河東去散散心,渡渡假,相信不用多久,你們就會恭恭敬敬地把老娘請回來!不過,我不會就這麽灰溜溜地走的,在走之前,我會給你們留下一點臨別贈禮……

接到詔令的當天,太平公主就著手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是授意她的心腹,殿中侍禦史崔蒞和太子中允薛昭素向睿宗進言:“斜封官都是先帝任用的,都已經是既成事實,如今先帝屍骨未寒,姚崇等人竟然把他們一朝廢黜,這麽做必然帶來兩大弊害:其一,彰顯先帝之過;其二,為陛下招來怨恨。而今,朝野怨聲載道,海內眾口沸騰,臣等擔心會激發事變,陛下不可不慎啊!”

太平公主在關鍵時刻打出這張牌,目的有二。

首先,是利用斜封官的事情把姚崇和宋璟搞臭。她授意心腹說這番話,就是在暗示睿宗,姚、宋二人之所以花那麽大力氣罷黜斜封官,其實並不是出於公心,而是為了沽名釣譽,撈取個人的政治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