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丘之戰:可怕的張巡(第2/3頁)

然而,雍丘畢竟是一座被圍數月的孤城,長期得不到後勤補給,所以很快就出現了一個嚴重問題——箭沒了。

經過“斬六將”的事情之後,雖然將士們的戰鬥意志比以前更為堅定,但是光憑意志是沒法打仗的。面對器械精良的燕軍,沒有箭的唐軍就像是被剪斷了利爪的蒼鷹,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了。

將士們為此愁眉苦臉,可張巡卻氣定神閑。

沒有人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幾天後的一個夜晚,巡夜的燕軍士兵忽然發現,雍丘城頭冒出了密密麻麻的黑衣人,粗略估計不下於一千人。只見他們紛紛從城頭上縋下,行動迅速,悄無聲息,顯然又是來偷襲的。巡邏兵立刻稟報了令狐潮。令狐潮當即召集所有弓箭手,命他們列陣於營前,朝著雍丘城頭萬箭齊發。

不知道過了多久,令狐潮也記不清弓箭手已經射出了多少支箭,反正城頭上那一千多個黑衣人身上像刺猬一樣紮滿了箭,卻一個個紋絲不動——既不出聲,也不躲避,既不前進,也不後退,簡直跟稻草人一模一樣。

稻草人……

就在這三個字躍入腦海的同時,令狐潮也意識到——自己中計了!

氣急敗壞的令狐潮急忙下令士兵停止射擊。

可是,一切都晚了。因為張巡已經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了。

當守城將士興高采烈地把一千多具稻草人拉上城樓後,清點戰果,居然得箭數十萬支。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草人借箭”的故事。必須聲明,張巡先生這一招絕不是從孔明先生那裏學的,因為所謂的“草船借箭”純屬羅貫中先生的文學虛構,是壓根沒影的事。如果一定要說張巡的借箭之計是從古人那裏學的,那他的老師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於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有一天,孫權乘輕舟親自來到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為迷惑曹操,孫權故意鼓樂齊鳴。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甲仗威武整肅,而孫權又如此悠然自得,擔心有詐,不敢出戰,只喟然長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片刻後,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覆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很快,箭均船平,孫權安全返航。

由此可見,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描寫得繪聲繪色的“草船借箭”,其故事原型正是出自孫權。說不定,羅貫中也讀過張巡“草人借箭”的故事,所以就把張巡和孫權的故事合二為一,創作出了“孔明草船借箭”的千古經典。

令狐潮折騰了一夜,非但沒殺死半個唐兵,反而送給了張巡數十萬支箭,心裏著實懊惱。他暗暗發誓,今後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再也不上張巡的當了。

數日後的一個夜晚,巡邏兵又來報告,說雍丘城頭又縋下五百余名黑衣人。令狐潮冷笑著對左右說:這回八成又是他奶奶的稻草人!不用管他!

可是,令狐潮萬萬沒有料到——張巡這回出動的不是稻草人,而是敢死隊!

五百多名敢死隊員猶如下山的猛虎一樣直撲燕軍軍營,把毫無防備的燕軍士卒砍得人仰馬翻。令狐潮大驚失色,慌忙棄營而逃。張巡率眾一直追出了十幾裏,方才勒馬回城。

盡管令狐潮一再上當受騙、損兵折將,可他還是不死心,很快就又帶著援兵卷土重來。

有道是兵不厭詐,令狐潮現在算是徹底領教張巡之詐了。

有一天,令狐潮率眾攻城,發現一個叫雷萬春的唐將異常勇猛。令狐潮忽然計上心來,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帶著一隊弓箭兵來到城下,假裝向雷萬春喊話。雷萬春不知是計,剛和令狐潮說了幾句,一排箭矢就突然向他射來。雷萬春猝不及防,被射中多箭,僅臉上就中了六箭。

據《資治通鑒》和《新唐書》記載,雷萬春中箭後,居然還直挺挺地站著,一動也不動,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令狐潮十分納悶,懷疑張巡又拿個稻草人來詐他,趕緊命人趨近查看,得到的回答是:沒錯,城上之人確是雷萬春。

關於雷萬春“面中六矢而不動”之事,《資治通鑒》和《新唐書》都寫得煞有介事,但它的真實性卻很值得懷疑。

因為,人畢竟是血肉之軀,無論如何英勇,也不可能在“面中六矢”的情況下屹立不動。退一步講,就算這事是真的,雷萬春也應該當場身亡。可事實是雷萬春居然沒死,幾個月後又生龍活虎地參與了睢陽之戰。這就足以說明,所謂“面中六矢”極有可能是傳統史家的文學誇張,目的是為了表現雷萬春的忠勇。不過,盡管此事有虛構之嫌,但雍丘守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英勇和頑強,卻依然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