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復叛

公元758年陰歷二月,唐肅宗李亨將年號改為“乾元”,同時把使用了十多年的“載”改為“年”。

當初,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改年為載,是為了向世人宣告他的盛德大業已可媲美於堯舜(堯舜時代大多用“載”表示紀年),然而後來發生的事實卻給了玄宗無情的嘲諷,也給李唐王朝帶來了幾近覆滅的噩運。

所以,從肅宗李亨靈武即位的那一刻起,他很可能就一直想把紀年名稱改回來,可一則因為他剛剛即位、權力不穩,二則因為他正忙於平定叛亂、收復兩京,所以就把此事暫時擱置了。直到此刻,他才能趁著改元的機會,把這個讓人無比糾結的“載”字改回來。

肅宗啟用的新年號“乾元”,顧名思義,就是重新開局、一切從頭再來的意思。

很顯然,兩京的順利光復給了肅宗很大的信心和希望。在他看來,以安慶緒為首的一小撮叛亂勢力已經窮途末路了,天下很快就會平定,李唐的中興也已指日可待!

這個新年號,無疑就是這種心境的表白。

和肅宗李亨一樣,滿朝文武似乎也對此充滿了樂觀情緒,只有少數人不敢掉以輕心。

比如李光弼。

他有一種很強的預感,預感某個剛剛歸降朝廷的人一定會再叛。

誰?

史思明。

作為戰場上的老對手,李光弼很了解史思明。他知道,史思明的投誠只是迫於時勢而采取的一種權宜之計,一旦形勢有變,他必會再叛!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李光弼向肅宗表明了自己的憂慮,並進而獻策,讓肅宗派一個史思明信得過的人,代表朝廷前往範陽宣旨慰問,借機除掉史思明。

李光弼推薦的人選是烏承恩,並建議事成後就任命烏承恩為範陽節度副使。

烏承恩的父親曾是史思明的老上級,對史有提攜之恩。兩年前,時任信都太守的烏承恩舉城投降了史思明。由於有過去的那層關系,所以史思明對烏承恩非常信任。肅宗朝廷收復兩京後,烏承恩便是力勸史思明反正的心腹之一。

要除掉史思明,烏承恩是不二人選。

李亨采納了李光弼之策,即命烏承恩前往範陽。

這一年六月,烏承恩抵達幽州(範陽治所),受到了史思明的熱情款待。烏承恩宣完聖旨後,史思明馬上安排他住到了自己的府上。當時,烏承恩有一個兒子在史思明帳下任職,史思明還特意吩咐他去看望一下父親。

當天夜裏,烏承恩父子二人見面。烏承恩當即屏退下人,緊閉門窗,然後激動不已地對兒子說:“我奉朝廷之命除掉這個逆賊,事成之後,我就是這裏的節度使!”

可是,還沒等烏承恩的兒子表達出和父親同樣激動的心情,房間的某個地方就傳出了兩聲冷笑。

有兩個人已經在黑乎乎的床底下埋伏了大半夜了,專等著烏承恩露出馬腳。

當然,這兩個人是史思明安排的。

其實烏承恩一來到範陽,史思明就已經起了疑心,可他卻不動聲色,而且表現得極為殷勤,目的就是要麻痹烏承恩。

烏承恩的計劃就此敗露。隨後,史思明從他的行李中搜出了許多東西:有李光弼的牒文,文中讓烏承恩邀同阿史那承慶一起刺殺史思明,同時還有事成後準備賞賜給阿史那承慶的免死鐵券,另外還有一本小冊子,上面列滿了烏承恩準備策反的史思明麾下將士的名字。

史思明指著這些東西問烏承恩:“我哪裏對不住你,你要這麽幹?”

烏承恩早已嚇得面無人色,只好不停磕頭:“我有罪!我該死!這都是李光弼的陰謀。”

翌日,史思明集合了範陽的所有文武官員和幽州百姓,面朝西方,痛哭流涕:“臣以十三萬眾降朝廷,何負陛下,而欲殺臣?”

這一天,史思明當眾打死了烏承恩父子,並連坐處死了跟烏承恩有牽連的二百多個文武官員,然後向肅宗上表鳴冤。肅宗趕緊把責任推得一幹二凈,遣使宣慰說:“此非朝廷與光弼之意,皆承恩所為,殺之甚善!”

史思明吞不下這口惡氣,叫幕僚耿仁智再度上表,其中有一句話說:“陛下不為臣誅殺李光弼,臣只好自己帶兵到太原殺了他!”沒想到表文裝函之前,這句話卻被一意歸唐的耿仁智偷偷刪了。等到史思明發覺,表文已送出。史思明一怒之下,殺了這個跟隨他近三十年的心腹,而後再度揭起了反旗。

安慶緒自從逃到鄴城後,雖然地盤和實力都比從前小了許多,但畢竟還據有七郡六十余城,錢糧、兵源等等也還算充足,所以安慶緒便又故態復萌,天天縱情聲色,大肆營建宮室樓船,把政務都交給了心腹大臣高尚和張通儒。

安慶緒不問政務,高、張二人自然都想趁機掌控大權,於是天天明爭暗鬥,很快就把這個流亡鄴城的燕朝小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大將蔡希德為人比較剛直敢言,看不慣二人的所作所為,便屢屢向安慶緒進言,因而得罪了張通儒,不久就被張通儒隨便找個借口殺了。蔡希德一死,他的麾下部眾大為心寒,先後有數千人逃離了鄴城,留下來的那些將領也是滿腹怨恨,漸漸跟朝廷離心離德。隨後,安慶緒把兵權交給了崔乾祐,任他為“天下兵馬使,總內外兵”。崔乾祐為人剛愎自用,殘忍好殺,士卒都對他非常不滿,於是軍心日漸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