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加封李超(第2/2頁)

房玄齡直言不諱,“陛下,朝廷已經做的非常不錯了,大業年間的幾次災害,規模並不比這次的嚴重,但每次都形成了流民潮,甚至引發饑民暴亂,形成流匪洗劫州縣。而如今的情況,雖然也在死人,也有亂象,但這些是無法完全杜絕的,我們要看到的是在朝廷的努力下,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

杜如晦也支持房玄齡的看法。

太過強求也沒有用,要看到現實,現實是朝廷做的已經足夠好了,本就開國之初,還是久亂之後,遇到哪些大災,朝廷能做到這一步,非常的不容易了。

“幸虧有李相的遠見卓識和救災辦法,要不然,我們絕不可能做到如今這一步的。陛下,臣以為,眼下如此重要的時候,李相留在武當山,那是浪費人才。文遠是朝廷宰相,又是戶部尚書,還是漢京營造使,是山南道的宣撫使、大都督還是襄州府尹、鄧州刺史,這個時候,處處需要李相啊,陛下當立即召李相回襄陽,讓他來主持。”

宇文士及和高士廉、楊恭仁三位宰相也一至同意。

“救災賑濟,李相的條例策略最為見效,陛下不能放著這樣的救時宰相不用啊!”

李世民聽到李超的名字,不吭聲。

“如今局勢,朕不以為叫李超來,他就能有更好的辦法。”

房玄齡很不客氣的反駁,“如今朝廷的這些救災策略,還都是李相所制訂的,陛下怎麽能說李相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李世民接不上話。

“陛下,臣聽說太子的傷勢大有好轉,還是應當派人去把太子接回襄陽,這邊養傷肯定更方便些。太子回來了,李相也可以抽出空來,一起處置這些要務。”

宰相們對於皇帝這段時間有意冷落李超,把堂堂宰相扔到了武當山陪太子,不讓他來主持這邊的事務,很不滿。

太子受傷,又不是李超的責任。

李世民被一群宰相們頂在那裏,很無奈。

細想想,有李超在朝中的時候,很多事情他確實總能想到好的解決辦法,就跟宰相們說的一樣,若不是李超提前預警這次大災,又早早制定出這個防災救災的策略,這次的災情後果可能要嚴重的多。

“好吧,朕馬上派人去接太子回襄陽,也讓李超回來繼續主持漢京營造和山南的救災事務。”

救時宰相。

李世民心裏念叨著一眾宰相們對李超的這個新稱呼,不由的嘆氣。這個李三,他現在是又愛又恨了。

說完李超,李世民跟宰相們商議對於那些各地大膽搶劫做案的流民的處置辦法。

“陛下,亂世當用重典,臣以為,不能縱容。對這些人,必須派兵搜捕,抓到一個就處置一個,還要公開處決,以正效優。”高士廉是老派的人,他眼裏容不得這些做反的人,不管他們因為什麽而反。

何況他們有什麽理由造反?

朝廷給了救濟糧,雖然現在量少點,但還是能活的下去的。這是多麽大的恩典啊,要是放在前朝,哪有這麽好的待遇,餓死了都沒人給你收屍。

這麽好的朝廷,他們還敢做亂,那就是天生的賊骨頭,殺一千遍都不足過。

“陛下,臣不如此認為。百姓反,那是因為如今大災,餓著肚子才反了的。雖然不應當,但也情有可原,朝廷當加以安撫,派人宣撫地方,招安這些人,赦免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去修漢京,讓他們拿力氣換口糧,如果只是一味的殺,並不能有用。眼下只有讓人填飽肚子,才是最有效的撫民辦法。吃不飽飯,會有更多的人造反的!”

房玄齡不贊成嚴剿,而提議寬撫。

幾個宰相,有人支持高士廉剿,有人支持房玄齡撫。

李世民猶豫不決。

“陛下,何不等李超回襄陽,問他是剿是撫呢?”

李世民看了眼提出此議的宇文士及,猶豫了下,最後還是點了點頭。

“擬旨,加封李超太子太師,太子詹事,賜實封三百戶通前共兩千五百戶。”頓了一下,李世民又道,“兼太子左衛率,封一子為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