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9章 獨掌朝政(第2/2頁)

“老師,今年的會試又要開始了,還要多勞累老師了。”

貞觀十二年,又是一年會試大比之年。

舊科舉時,一年一科,但錄取的人數很少,尤其是進士科。而如今新科舉舉行到第三屆,三年一屆,進士科更成為科舉唯一正科,一屆比一屆受到重視。

皇帝雖在東京,但科舉卻依然還是在漢京舉行。

去年底湧入漢京的舉子,超過萬人。其中有五千應考的舉人,也有許多過來參觀過來會友的舉子。

今年的會試,依然由李超主考,而殿試,到時將由太子承乾主持。即將第一次主持殿試,承乾也很興奮期待。

實行新的官吏制度和科舉制度後,如今大唐的經制吏員編額大增,且多數由科舉出身的士子,以及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吏擔任。大量舊吏被淘汰,中央和地方官衙的辦事效率都提高了許多。

現在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和一年一度的公務員考試,讓吏這個階層,牢牢的控制在朝廷的手裏。過去那種地方豪強、地主把持地方吏治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

雖然如今已經有禦史批準說朝廷新的官吏制度,導致官吏數量大增,有冗官冗吏之弊。但其實明白人都知道,過去雖然編額上的官吏數量少,但實際上的人一樣不少,大量的非經制吏,雖不用朝廷薪糧,可這些人靠的是地方加派以及各種名目的貪汙,百姓負擔加重,還使得吏治腐壞。

如今朝廷增加了經制吏數目,看似朝廷官吏增多,開支增多,但卻也減少了地方的各種加派,也減少了腐敗的問題。

而朝廷並沒有多向百姓征稅,百姓的負擔比過去要輕許多,吏治也清明的多。至於朝廷多支出的這些開支,則是通過工商等方面的稅收增加,總體來說,比過去的那種放任地方的情況要好的多。

大唐如今的官吏數量非常龐大,尤其是吏員。

現在大唐有道、州(府)、縣、鄉(鎮),四級地方行政機構,過去皇權不下鄉,朝廷直接管轄到州,而如今州上有道,縣下有鄉。不但衙門多了,官吏數量更是大增。

過去一個縣就只有令、丞、簿、尉,以及學官等幾個官,編制吏也沒幾個。而現在,一個縣起碼有二三百個吏員。

不過這幾年,李超也在主持朝廷搞州縣精簡,大量的州和縣被裁撤、合並,州和縣的數量大大減少,一個州至少得擁有五個縣,而一個縣也起碼得有五萬以上人口。達不到這個最低標準,就要裁撤合並。

現在大唐有二十余道,二百余州,一千余縣。

比之唐初,疆域擴大了許多,但州縣數量卻反而減少了許多。

現在每年都有許多新入職的吏員,也有不少吏員升為官,但同樣的是,每年也有大量的吏員被淘汰罷免,也同樣有許多官員被撤職罷免。

大唐的官吏,如今並不是鐵飯碗,考核不過,要麽降要麽免。就算是進士出身,可考核不過,該降還是降,該免還是免。只不過就算被免了,他們也還可以參加吏員考試,從吏再做起。

李超如今身為漢京首輔,是這個留守朝廷的首相,三省六部大小事務,都是他做主。劉弘基這個輔政大臣管的是漢京的兵,杜淹是禦史大夫,管的是禦史言官。

因此朝廷庶政,具體的事務其實都是李超帶著三省六部的留守大臣們在處置。

承乾作為監國太子,呈到他面前的奏章,都是已經由李超他們批閱過,並已經做出了處置結果的奏章,承乾只需要對李超他們的處置結果做出是或否的處置。

這類似於明朝的貼黃,李超與大臣們對奏章處置,給出處置意見,寫在黃紙片上,然後貼在奏章上,再給太子參考。

不過就算如此,留守朝廷的奏章也是無比的多。

承乾就算一天到晚盯著那些奏章看,也一樣看不完。

最終,承乾還是讓李超來幫他。一般都是上朝後,承乾留下李超禦書房裏幫他批閱奏章。承乾選了一些翰林學士朗讀奏章和貼黃,然後等承乾和李超商議個決定,再讓翰林學士代為批紅。

但說到底,給出貼黃的是李超,最後批紅的還是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