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慕容鮮卑的衰落(第6/7頁)

晉軍外圍州郡防線全線崩潰,中外震駭,建康亂作一團。朝廷中竟然有人提議保護晉安帝向北撤退,去投奔劉裕。

肆 滅盧循

劉裕此時已經趕回下邳,用船只載輜重緩行,自率精銳從陸路南歸。走到山陽(今江蘇淮安)之時,聽到何無忌戰死的消息,震驚不已,唯恐京都失守,撇下大軍,晝夜兼行,一行數十人趕到江邊,向過路人打聽建康消息。

行人說:“賊兵還沒有到,劉公若還,便無憂了。”可見東晉百姓對劉裕信心十足。劉裕聞聽大喜,單船過江。渡江時,風急浪大,部下都很擔心。劉裕不顧,徑直踏上甲板登船說:“若天命助國,風當自息,如其不然,覆溺何害!”你還別說,船一移動風真就停了。劉裕過江,回到京口,朝廷上下這才安心。

各地援兵紛紛進入建康,青州刺史諸葛長民、兗州刺史劉藩、並州刺史劉道憐的援兵到齊,豫州刺史劉毅準備出征。

劉裕在京口給劉毅寫信說:“往年擊妖賊,知道他們狡猾多變,這一次,他們又僥幸獲勝,不可輕視,我這裏的戰船馬上修繕好了,我和老弟一起去。”劉裕素知劉毅心氣高傲,怕不聽自己的話,又派劉毅族弟劉藩去勸,許諾平亂之後,讓劉毅做荊州刺史。

劉毅見信勃然大怒,對劉藩說:“過去,我們不過因他有一點點功勞,推他臨時做個盟主罷了,你真以為我不如劉裕嗎!”說完,將信惡狠狠扔到地下,率舟師二萬從姑孰西進。

盧循在長沙打敗劉道規的兵馬後,準備進攻江陵,接到徐道覆的書信,說劉毅水軍已經西上,要求增援,如果打敗劉毅,荊州自然可得。盧循隨即放棄取荊州計劃,兵發巴陵,與徐道覆合兵一處,連旗而下。義軍戰士十余萬,戰船連江,八艘四層十二丈高的大艦,舟車百裏不絕,聲勢浩大。

義軍與西上的晉軍在桑落洲決戰。劉毅大敗,丟掉全部戰船和如山的輜重,帶了幾百人狼狽逃走。

起義軍接連打敗北府名將何無忌、劉毅,氣勢更盛,正要東進建康,卻得知劉裕回京的消息,盧循與眾將相顧失色,準備退回潯陽。

義軍高層產生分歧,徐道覆堅持進軍。猶豫幾天之後,盧循才率十萬大軍向建康進發。義軍最初制訂的戰略計劃在這一時間發生變化,為後來失敗埋下伏筆。義軍最初戰略是占領荊江,伺機東下。劉裕回到建康,東進時機失去了。

義軍為什麽如此忌憚劉裕呢?除了劉裕對義軍保持著驕人的戰績之外。更為主要的是,劉裕獲得義軍將領們的尊重。他們是一路人,同為庶族,對待劉裕,他們只有敬畏之心,比如徐道覆向來稱呼劉裕為劉公。

既然劉裕回京,為什麽徐道覆還要堅持要進兵呢?因為義軍連續殲滅何無忌、劉毅的軍隊,建康兵力必定不足。就算劉裕本領通天,沒有士兵怎麽打仗,可盧循幾天來的猶豫,把消滅劉裕的大好機會喪失掉。

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裏,劉裕有條不紊地備戰,重金招募新兵,組織起防禦工事,沿江置柵、築壘,把主力集中在石頭城。

起義軍到達淮口。劉裕登上石頭城,望見填滿長江密密麻麻的戰船,不勝憂慮:“妖賊如果乘我們立足未穩,登岸自新亭發動總攻,其鋒不可當,勝負難以預測,如果回泊西岸,我們就有足夠的機會!”

徐道覆勸盧循焚舟登岸,與劉裕決一死戰。盧循持重,顧惜傷亡,不肯冒險,回師蔡洲觀望局勢,企圖憑借軍力的強大等待晉軍自行退卻。換成別人或許早跑到江北去,可惜他面對的是南北朝時代最大的英雄劉裕。徐道覆嘆息說:“我終為盧公所誤,事必無成,使我有幸為英雄驅馳,天下不足平定。”

盧循的猶豫為劉裕布置更為堅固的防線贏得了時間。劉裕從容修築查浦、藥園、廷尉三處營壘,駐重兵把守。劉敬宣在北郊,孟懷玉在丹陽郡西,王仲德在越城,劉默在建陽門外建起四道防線。

盧循見晉軍沒有後退意圖,只得下令攻擊,進攻持續兩個多月,劉裕堅守不戰。雙方互有勝負。

真正偉大的將領必須懂得隨機應變,根據戰場形勢有新發明、新創造。劉裕利用南燕投降的鮮卑騎兵組成鐵甲陣,由驍將朱齡石、索邈率領,一千具裝鐵甲鮮卑突騎頭頂耀眼的兜鍪,穿襠凱,身披五色彩練,手持長矛,戰馬裹皮制馬身甲,如同山堆嶺聚的鋼鐵。

義軍從來沒有打過外戰,乍見人馬披甲的重騎兵,不知所措。重甲騎兵橫沖直撞,攻城義軍大敗。眼見兵疲糧乏,盧循放棄攻取建康計劃,退回潯陽,西取荊州。

劉裕使出一招釜底抽薪之計,一面派王仲德、蒯恩、孟懷玉等將領尾隨追擊,自己率大軍繼進;一面建造高大的戰艦,由孫處和沈田子率領三千水軍從海上偷襲盧循的老巢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