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太上皇帝(第5/5頁)

沒有任何人會把崇光宮看做是一處宮殿,因為它儉樸得不能再儉樸,自然得不能再自然。

崇光宮的台階由泥土堆砌,房椽是未經砍伐的木材。乍看上去,仿佛回到太古時代,回到古印度的波羅奈城。

太上皇帝特意在苑中西山興建佛教塔寺,起名鹿野浮圖,讓沙門僧侶居住。苑中並沒有養太多的鹿,這必是拓跋弘受到佛祖釋迦牟尼鹿野苑說法的傳說影響而起的名字。

山苑幽幽,佛家聖境。拓跋弘終日和高僧們在一起談禪說道,似乎大徹大悟,脫離塵世,得道成佛。

年輕皇帝心中怎能舍棄萬裏河山?

軍國大事要向他請示,征伐柔然要親自出馬。太上皇帝頻繁視察各地,裁撤不合格的官員。

以法治國是拓跋弘追求的目標。以前,各部門有疑難困惑之事,大多當面奏報,聽候皇上裁決,然後再口頭轉達皇上決定。中間存有貓膩,官員們有時會歪曲或假傳聖旨。

中國官員們習慣於人治,辦人情案。不管案子是不是很難辦,動不動把案子推給上司,上司再把案子推給皇帝。拓跋弘相當反感,下詔:無論案件大小,都要根據法律法規辦,合於法律朝廷批準,違背法律朝廷批駁。最終意見用手詔直接發出。

太上皇帝尤其重視刑事判決,死刑犯大多下令復審,有些囚犯在監獄中關押好幾年沒有定案,群臣頗有意見。拓跋弘道:“長久羈押,當然不是好辦法,但是不比草率亂殺要好嗎?人在監獄中受到痛苦會全心向善,所以聰明的人把監獄當做磨煉的場所。朕就是要使犯人受一點苦楚,希望他們悔過自新,然後再對他們寬恕!”如此下來,北魏國犯人囚禁時間雖長,定罪大多能夠恰當。拓跋弘認為大赦是鼓勵犯罪,自延興以後,北魏不再實行大赦。

拓跋弘和馮太後之爭,除去個人間的恩怨,也反映出法治與人治之爭。拓跋弘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宮廷鬥爭的殘酷陰險。李敷案發後應該乘勝而進,把馮太後幽禁,就當時形勢而言,成功把握相當大,可他缺少鐵石心腸。

一念之慈,對法治的過分依賴,使年輕的太上皇帝忘記人性中的惡。忘記213人性的惡會喪失警惕,喪失警惕意味著死亡。所以太上皇帝死了!

應該說拓跋弘是個文武全才的好皇帝,勤於為治,賞罰嚴明,拔清節,黜貪汙,使得北魏延續太武帝時期吏治清明的局面,又數次出征柔然,深入漠北,每次都能得勝而還。

論猜忌殘忍、權術機詐,拓跋弘萬萬不及馮太後。馮太後已經牢牢控制住皇宮中的每一個人。

馮太後善於用人。她待人非常嚴厲,即便身邊親信犯有小小過失也會遭到鞭笞,甚至抽一百多鞭。可是,她對人從不記仇,第二天仍然同平常一樣善待你。越打你越賞你,甚至有人因鞭笞更加富貴。

一鞭子換來一座樓房,一百鞭子換來一頂烏紗,誰不肯呢?越打越忠心,死都跟你!馮太後左右親信始終沒有離心離德的人。

太上皇帝拓跋弘至死都認為自己很安全,因為帝國軍隊掌握在自己手裏。即使有百萬大軍護衛,你也是個人。是人就有弱點,有弱點就會死!

拓跋弘輕率無備的性格,使得馮太後輕而易舉地結果掉他的性命。

公元476年的六月,馮太後假借小皇帝的詔令,將京都平城軍隊分三批調離。六天後,宮廷正式宣布太上皇帝的死訊。太上皇帝莫名其妙地駕崩了,死時年僅二十三歲。當然,在忠於太上皇帝的軍隊調出之前,太上皇帝已經不在人間。

盡管事情做得非常機密,朝廷內外仍然傳言此事系馮太後所為。傳得有聲有色,太上皇帝是被毒死的,可誰也沒有證據,只能說馮太後殺人手段出神入化。

三十四歲的馮太後再次宣布臨朝稱制,然後開始清理獻文帝一黨,對李.進行報復,處決李.。接著又以叛逃罪名殺死小皇帝的外公南惠王李惠,大權獨攬。北魏帝國進入馮太後專制的14年。

歷史輪到她登場了。作為女人,她是成功者,她擁有許多才華出眾的情人,把紅顏薄命魔咒死死踩在腳下;作為王後,她仍是成功者。她即將改寫歷史,開創均田制,使北魏從野蠻走向文明,由武功轉向文治,將遊牧帝國變成農耕帝國。

中世紀中國失落的三百年給馮太後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從而戴上千古第一後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