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禮部應試(第2/3頁)

考官們很是忙碌了一陣子後,才把考生們安排妥當,然後一聲鑼響,本次省試正式拉開了序幕。我報考的是進士科,第一場考詩和賦,第二場考論議,第三場考對策,第四場考經文。考試時間是三天,考生必須在三天之內做完所有的題目,當然也可以提前交卷,但是出了考場以後,就不能再進去了,這倒跟我在後世經歷的考試情況完全相同。

“楊將軍,按照規矩,考試一開始下官就不能呆在廂房裏面了,如果將軍有什麽需要,可以敲壁上掛著的小銅鑼,自然會有人來聽候差遣的。”領我進來的官吏恭敬地說道。

“有勞了!”我道了聲謝。

那官吏連道不敢當,告了個罪後就退了出去。

第一遍鑼響之後,考生們都回到了各自的廂房之內,然後就有巡視的官吏們挨個檢查考生們攜帶著隨身物品,檢視夾帶之類的作弊用具,一經發現,立刻將其逐出,並注冊在案永不錄用,雖然處罰的力度不可謂不大,可是依然有敢於頂風作案的考生,在盞茶工夫之內,我就看到有數十名考生被維持秩序的禁軍們推推搡搡地押了出去。

接著第二遍鑼響,試卷被分發到了每個考生的手中。

少時第三遍鑼響,除了幾個掛著權知和同知頭銜的主考副主考外的無關人員都退到了限定的範圍之外,考場裏面頓時安靜了下來,大家紛紛埋下頭來,認真地看那題目。

學而優則仕、居官必考、唯才是舉、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這種創制宗旨既符合人才生存分布的規律,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節用愛人,使民以時,人者五行之秀氣也,天地之性人為貴,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在焉從而舉之,這些愛人、尊人、重人、選人、用人的思想,既是兩漢以來人才考選觀念演變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科舉考試制度創建發展的觀念文化根源。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讀書,不必知學,雖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則求讀書求知學者必少,如是故上無才。齊民之裔,雖復讀書,雖復知學,而格於品第,末從得官,則求讀書求知學者亦少,如是故下無才。上下無才,國之大患也。科舉立,斯二弊革也。故世卿為據亂世之政,科舉為升平世之政。

科舉在客觀上創設了一種公平的人才競爭環境,它通過力行開放報考,實現了人才競爭機會的平等,以卷面成績決定取舍,符合人類追求民主、公平的核心價值取向,使社會職位資源的分配,沒有操縱的提名,沒有偽君子卑鄙的爭奪,沒有兩黨可恥的爭霸,沒有混戰或腐化的選舉,沒有僅憑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現象,在最善的本意下,它是民主的,因為它給人爭取領導和職位的機會是平等的。

對於我來說,四場考試都比較簡單,一則是因為自己經歷了應試教育,在縱覽了歷年以來的考題之後,心中早有定數,二則是因為經那日和氏璧一鬧以後,神識清明,記憶力變得越發敏銳起來,過目不忘絕對稱不上是妄言。

所為難的地方只有一點,就是用韻和避諱。

唐五代試進士,詩賦已講究用韻、避諱,但遠遠沒有宋代把它看得如此重要,對舉子威脅如此之大,幾乎成了一票否決的死穴,甚至連考官閱卷時如有落韻沒有看出來,也要降官。

宋禮部科舉條例,凡賦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其官韻八字,一平一仄相間,即依次用,若官韻八字平仄不相間,即不依次用。拘忌宏多,頗為煩碎。凡廟諱(已經死了的皇帝的名字)、禦名(還沒死的皇帝名字)本字外,同音之字應避者凡三百一十七。

是以下筆之時,先有三四百字禁不得用,這樣作出來的文章,還能有什麽彩頭?最多是合乎格式而已。難怪我看歷年的文章浮泛淺庸,千篇一律,也不足為怪了。

“唉——”我咬著筆杆坐在椅子上很是躊躇了一陣子。

詩賦自然是很容易的,隨便抓一首比較符合時宜的就可以了,論議和對策也簡單,有了千多年的經驗,應付這些古板的問題自然是得心應手,惟恐把主考官們的眼睛給瞪爆了,經文也不是問題,且不說我有微雕的樣本兒以備不時之需,就現在這種精神狀態,自是勝任有余,長篇的經文空缺絲毫沒有停滯地填了下去,簡直如同行雲流水一般順利。

所費工夫最多的,就是依照避諱的文字,逐一對照草稿上面的內容,將不合規矩的字眼兒一個一個地替換掉而已,這個任務耗費了我大半天的工夫,最後確定無誤後方才將所有的內容在正式的答卷上面認真撰寫了一遍,在天黑之前總算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