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屍穸:盜墓 盜墓與反盜墓

中國古代針對帝王貴族的盜墓尋寶事件層出不窮,其中有兩個高潮期,第一是東漢末年到魏晉六朝這段時期,第二是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國時期。

三國時盜墓猖獗,曹操還設置了“摸金校尉”這樣專門負責盜墓工作的職位。五代十國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頭號盜墓賊溫韜。溫韜坐鎮關中時把唐朝皇帝的陵墓盜了個遍。他不像一般盜墓賊那樣在月黑風高之夜偷偷摸摸地去盜墓,而是親自帶隊在大白天浩浩蕩蕩地去“開墓”。按《新五代史》記載:“(溫)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溫)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也就是說除了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外,關中的唐朝十七個皇帝的陵墓,都被溫韜掃蕩了。當然,從文化和考古角度去看,盜墓是別具意義的: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河南汲縣人挖盜戰國魏襄王古墓,發現了一堆寫有文字的古竹簡,當時朝廷非常重視這一發現,晉武帝司馬炎命重臣荀勗、和嶠對古竹簡進行研究,最後整理出《竹書紀年》十三篇,上古三代和春秋戰國的第一手珍貴資料從此大白人間。而溫韜盜掘唐天子陵墓後,使得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真跡被後人有幸目睹。但是,著名的《蘭亭集序》是個例外,它是被溫韜從李世民的昭陵裏挖了出來而失落,還是依舊埋藏在地下,至今仍是中國盜墓史和考古史上最大的謎團。

自從有了盜墓這營生後,一把“洛陽鏟”縱橫千裏,直到現在這種鏟子也不過時,足見先人在發明這種盜墓專用鏟時費盡了心機。當然,盜墓有多少年的歷史,反盜墓就有多少年的歷史。隨著盜墓者手段越來越高超,反盜墓措施也越來越玄妙。總的來說,反盜墓有兩大手段:第一,從根上就叫你找不到墳頭。比如,三國時曹操死後,設七十二疑冢,把盜墓者搞得暈頭轉向,不得不向天詢問:曹丞相,您的墳頭到底在哪兒呀?第二,就是在墓內設置機關。一般來說,帝王的陵墓,結構復雜,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側室、耳室、角室等組成,且墓門遠非一道,為了斃殺盜墓賊,在主墓室和通往主墓室的途中往往設置重重機關,正如《酉陽雜俎》所記載:

《水經》言,越王勾踐都瑯琊,欲移允常冢,冢中風生,飛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按《漢舊儀》,將作營陵地,內方石,外沙演,戶交橫莫耶,設伏弩、伏火、弓矢與沙,蓋古制有其機也。

由此可見,反盜墓的幾種最主要的暗器有伏弩、伏火、流沙(此外還包括下文講到的毒氣),自古有之,至少可以推至春秋時代。具體來說:墓室內暗藏弓弩,射殺盜墓者。這種埋伏一般設在墓門之後,當有人開啟墓門時,就會觸碰到機關,便有飛箭如雨襲來。應該說,這是最具有技術含量的防盜墓手段,因為需要精密復雜的機械知識;第二是流沙防盜。以流沙掩墓,形成沙層,使盜墓者不易挖掘。第三是伏火;第四是毒氣,在後面的故事裏將會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