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廣知:唐朝逸史 上清珠

晚唐五代時期有叫馮贄的,此人著有兩本具有文摘性質的反映唐朝生活的逸聞集,一叫《雲仙散錄》,一叫《記事珠》,後者之名來自唐朝的一樣寶物,即宰相張說的記事珠:“開元中,張說為宰相,有人惠說二珠,紺色有光,名曰‘記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便覺心神開悟,事無巨細,渙然明曉,一無所忘。”此珠與避塵珠和上清珠共稱唐朝三大寶珠。而《酉陽雜俎》所記的,是上清珠的故事:

肅宗為兒時,嘗為玄宗所器。每坐於前,熟視其貌,謂武惠妃曰:“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絳紗裹之,系於頸。是開元中罽賓國所貢,光明潔白,可照一室,視之,則仙人玉女、雲鶴降節之形搖動於其中。及即位,寶庫中往往有神光。異日掌庫者具以事告,帝曰:“豈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絳紗猶在,因流泣遍示近臣曰:“此我為兒時,明皇所賜也。”遂令貯之以翠玉函,置之於臥內。四方忽有水旱兵革之災,則虔懇祝之,無不應驗也。

唐肅宗李亨小時候為玄宗皇帝所愛,後者曾對武惠妃說:“我這孩子有異相,日後定是我李氏家族中有福的天子。”這一天,玄宗皇帝叫人到皇家府庫中取來所珍藏的寶物上清珠,親自用絳色輕紗包裹,將其系於兒子的脖頸,以增吉祥。上清珠是開元年間西域罽賓國所進獻的異物,該國在今天的克什米爾一帶,其國多產寶,該珠即是一例,其色潔白,於黑夜滅燭,可照亮一室;若長時間凝視,你會慢慢感到裏面有飛仙、玉女、白鶴現身,搖動身形,甚為神異。

這是幻覺嗎?無論如何關於上清珠的故事在唐朝時流傳很廣。在這則故事中,唐玄宗望著兒子李亨,認為其有異相,他日可為一有福的太平天子。但後來的事實證明玄宗的話一點都不靠譜。唐肅宗不是末代皇帝,但卻有著比末代皇帝更大的悲傷:他是有郁結的。依本故事看,皇帝父子感情很深,但實際上在李亨即位前,父子倆一直有著一種說不出的隔膜。從開元盛世到天寶狂飆,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肅宗這太子也做了幾十年,即位之日遙遙無期,心中自然不好受,但又怎麽辦呢?還好最後爆發了安史之亂,玄宗從長安出奔成都,使中年太子有了提前接班的可能。在出奔路上,老皇帝心愛的妃子楊貴妃被部下逼迫至死,在這件事情上很難說沒有肅宗的份兒。再後來,肅宗在寧夏即位,也是在沒有征得玄宗的認同下進行的。

李亨即皇帝位,是為肅宗。大臣郭子儀等人扭轉乾坤,讓皇帝父子還都長安,但平叛工作還在繼續。這時候對肅宗來說,還需要面對宮內悄悄生起的風雲:曾幫助他即皇帝位的宦官李輔國成了氣候。這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淩君而專橫的宦官。以前的高力士雖得寵,但一心向著他身邊的皇帝,李輔國就不一樣了,政事無論巨細,都親自過問,不久即被任命為司空兼中書令。歷史上專權的宦官很多,但正式為中書令即宰相的,只有李輔國一人。皇帝當然也被架空了。與此同時,肅宗的妻子張皇後也不叫人省心,與李輔國爭權而欲另立太子。關於這個女人,在《酉陽雜俎》中另有記載:“相傳鶻生三子,一為玄鴟。肅宗張皇後專權,每進酒,常置玄鴟腦酒。玄鴟腦酒令人久醉健忘。”

寶應元年(762年)春,太上皇玄宗李隆基在無限的憂傷中去世了。在此之前,李輔國不再允許父子兩皇帝見面。此時肅宗也是重病在身,張皇後欲消滅李輔國,卻沒想到被後者搶得先手:當時,李輔國持劍入寢宮搜捕,從肅宗身邊把服軟求情的張皇後一把拖了出去,最後處死,創造了歷史上宦官專橫的一個新記錄。當時肅宗臥床不起,看著不著調的皇後和囂張的家奴,心中的憤恨又向誰訴說?此時他是否會想起少年往事和那神奇的上清珠?由於當時驚嚇過度,沒多少天肅宗也死了。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嚇死的。被李輔國流放的高力士也死於這一年,他是在聽到玄宗去世的消息後絕食死的。李輔國自己也死於這一年:他被有些手腕的即位的新皇帝代宗李豫遣人刺死了。我們記住這一年是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因為死的人還不止這些:這一年,李白也死了。據說是酒後撈月淹死的。

大唐以這樣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盛世時代。

還是再說說唐肅宗李亨吧。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一共做了六年的皇帝,而這六年正是安史之亂中的六年,甚至他死時變亂還沒有結束。六年中他一天也沒消停過。即位前,作為老太子的他感到不爽,在寧夏的行動除了形勢所迫外,也是幾十年太子頭銜壓抑下的反應。但真正做了皇帝後,他才知道了管理這龐大帝國的艱辛。即位之初,他突然很是思念自己那已經七十多歲的曾經創造開元盛世的爹爹。而這一日,有掌管皇家府庫的年輕官員向他報告:“陛下,近日整理府庫,在庫房深處有異光射出,不知道是什麽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