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廣知:唐朝逸史 侯君集之死

貞觀末年,漸受冷落有被廢黜危險的太子李承乾欲發動清除父君李世民的政變,他所聯絡和依靠的首要人物是大將侯君集。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侯君集之變的故事:

侯君集與承乾謀通逆,意不自安,忽夢二甲士錄至一處,見一人高冠彭髯,叱左右:“取君集威骨來!”俄有數人操屠刀,開其腦上及右臂間,各取骨一片,狀如魚尾。因啽囈而覺,腦臂猶痛,自是心悸力耗,至不能引一鈞弓。欲自首,不決而敗。

侯君集與李承乾合謀後,常自不安,夢中被人提審,被從腦袋和臂上取骨各一片,狀如魚尾,及至醒來,腦臂猶疼。從此精神恍惚,連一鈞重的弓都拉不開了。後欲自首,但猶豫不決,終於事敗,伏誅而死。

侯君集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七,他是陜西旬邑人,很早就進入了李世民的秦王府,為該集團的重要人物。侯君集生逢亂世,雖無甚文化,但天賦聰明,為人兇狠,自投李世民後,南征北戰,功勛卓著,其頗有棱角的性格深為世民所愛。在玄武門之變中,侯是李世民所帶的九名心腹之一。當時,李世民下決心清除作為太子的哥哥和作為齊王的弟弟,長孫無忌、杜如晦和侯君集出力最多。

李世民即帝位後,以侯君集為兵部尚書,令其掌握大唐帝國兵權。後轉為吏部尚書,掌握帝國的人事,可見世民對侯的寵信。侯君集本人恃寵使性,這時候他最不服的是軍事天才李靖,每恥居其下。在貞觀九年(635年)攻滅吐谷渾的戰鬥中,侯君集是作為李靖的副手出征西域的。直到貞觀十四年(640年),才以總司令官的身份指揮了攻滅另一個西域古國高昌的戰鬥。但在攻滅高昌的戰鬥中,侯君集掠奪了大量財寶,入得私囊。此事為導火索,引得與之積怨的大臣的彈劾。而在此之前,已有多名大臣秘密向世民打報告,認為侯君集將來必反。

李世民與侯君集的關系值得玩味:作為帝王,李世民駕馭手下的能力自不必說,二十出頭的年齡,就網絡了一大批高手: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李靖、段志玄、程咬金、徐世勣、秦叔寶。而侯君集呢,也是頗有性格的人,矜傲放縱,這一點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數一數二。也許手下的人都太老實了,所以李世民對頗有性格的侯君集非常喜歡,以致高昌事件並未深究。當然李世民不傻,他知道以侯的個性也許今後真的會鬧出亂子,不過他相信:有自己在,就能鎮得住他。可他沒想到,被寬恕的侯君集,後來漸漸跟受冷落的太子李承乾掛上了。關於李承乾的問題,不必多說,有李世民這樣強勢的父親,那麽李承乾在生活空間中肯定是非常難受的,一如當年漢武帝的太子。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有另立太子的意思。按照史上的說法,侯君集趁機鼓動太子發動政變,奪取帝位。事情最後失敗。他們面對的畢竟是李世民,人家就是憑政變登基的,自然熟悉這一路。政變失敗後,侯君集下獄。他拒絕承認罪責,被處斬時留下這樣的話:“君集豈反者乎?!”據說當時李世民有意再寬恕他一次,但“群臣不許”。史上的這一記載比較可疑。在處斬那天,君臣二人都潸然淚下,也真夠感人的了。李世民說:“以後,我只能到淩煙閣看你的畫像了。”殺還是要殺的,在這個問題上李世民不會含糊。至於侯君集是否真的有謀反之意,則永遠是一個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