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嶺南異聞錄(第2/2頁)

但按晚唐房千裏所著的《投荒雜錄》記載,並不是南方所有的地方都有毒蛇,“新州西南諸郡,絕不產蛇及蚊蠅,余竄南方十年,竟不睹蛇,盛夏露臥,無噆膚之苦。此人謂南方少蛇,以為夷獠所食”。新州在今天的廣東新興縣一帶,這裏就很少看到蛇。依據主人公的說法,蛇少的原因是都被當地人吃了。

當然,南方並不是所有的毒物都是蛇。《投荒雜錄》又記載:南海郡有毒蟲,如蜥蜴,稱“十二時蟲”,因為它會隨著十二時辰變色;又叫“籬頭蟲”,因為它在暗處蜇人後,人會很快死去,而該蟲則爬上籬笆窺視死者親屬痛哭。這一習慣實在詭異。晚唐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中也寫到了這種蟲子:“南中有蟲名‘避役’,應一日十二辰,其蟲狀如蛇醫,腳長,色青赤,肉鬣,暑月時見於籬壁間,俗見者多稱意事。其首倏忽更變,為十二辰狀。段成式再從兄尋常睹之。”但段成式的記載與《投荒雜錄》相反,說遇見此蟲後多有吉祥事發生。相信誰呢?《酉陽雜俎》又曾記載:“嶺南有毒菌,夜明,經雨而腐,化為巨蜂。黑色,喙若鋸,長三分余。夜入人耳鼻中,斷人心系。”意思是說,嶺南的某種毒蘑菇,夜裏發光,雨後腐爛,變為巨大的黑色毒蜂,齒長三分,一如小鋸,夜裏會鉆入人耳或鼻子裏,將裏面咬斷,使人痛苦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