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雪後城頭草色新

1、一個重要人物的出場

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哪一位帝國大臣像他一樣在帝國的歷史上占據著如此重要的位置。他對大清帝國歷史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帝國的國界。晚年的他更是支撐著這個搖搖欲墜的龐大帝國的主梁,他的一舉一動不但決定這個帝國的國家命運,而且幾乎涉及整個世界東方近代史的走向。翻開一部中國近代史,他的身影屢屢出現——沒有他的中國近代史一定是殘缺的歷史,也是無法敘述的歷史。

同時,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沒有哪一位帝國大臣在死後招致到如此猛烈的、連續不斷的抨擊。在1901年以後的中國,無論哪個歷史時期,無論是怎樣的人——從精明的政治家、到社會變革者,從記載正史的文人再到傳播野史的平民——對他所持有的評價竟驚人地一致。這種一致如果之於中國近代史中的其他歷史人物或歷史政治事件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人對李鴻章評價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賣國主義者。

這位大清帝國重臣的巨大歷史罪責令人難以置信:中華帝國近代史上所遭受的一切災難、屈辱和不公正,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有生之年的所有日子裏,無時無刻地不在處心積慮地勾結外國勢力和策劃卑鄙陰謀,他的所有行為和努力最終只有一個目的:把帝國的國土、財富和臣民出賣給洋人。一句話,作為一個中國人,他生為出賣自己的國家而生,死為出賣自己的國家而死。

李鴻章無疑是近代中外歷史上最獨特的人物之一。至少在中國人的心中,這個人已經不是一個“人”了。中國人把他從19世紀末的封建帝王、狡黠政客以及當時大清帝國的文化傳統、政治現狀、經濟實力和國家運行機制等等內憂外患的因素中抽象和獨立了出來,變成了一種民族感情符號或是一種國家政治形象,同時也就順便忽略了這個老頭兒當時為大清帝國所擔任的最高官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帝國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相貌堂堂,滿腹經綸,機鋒敏銳,辭令巧善。他既傲慢清高又忠誠仗義,既陰郁狡猾又鋒芒畢露,既爭強好勝又忍耐寬容,既冷酷蠻橫又溫情脈脈——他將東方人性格特征中的所有特征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上。

這位帝國重臣的後半生正值大清帝國風雨飄搖地走向衰亡的時期,正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向衰亡的時期。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出生於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1823年2月5日,字漸甫,號少荃,排行第二。72年後,他因為代表帝國簽訂《馬關條約》,致使中國市井流行“楊三死後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的對聯一幅。對聯中的“楊三”指的是當時剛剛病故的一名京劇名醜,“李二”指的就是他。李家是“耕讀之家”,算不上貧寒,但也要整日為衣食忙碌。他的父親是李家第一個出來做官的人。1838年,父親中了京城會試的一百一十二名進士。報子來報喜的時候,他和他母親正在地裏鋤草,聽到這個消息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父親初授予戶部,後長期在刑部為官,據說是個包公式的官員,但未見有特別過人之處。母親是個典型的勞動婦女,沒有纏足。李鴻章當了大官之後接母親到官府享福,路上母親的大腳露在轎簾之外,李鴻章覺得頗不好意思,悄悄把母親的腳塞進去,母親為此一直很不高興。父親中進士兩年後,李鴻章中秀才,當時18歲的他心情很煩亂,認為自己已經長了胡子但卻一事無成,李鴻章有詩曰:

丈夫事業正當時,一誤流光悔後遲。

壯志不消三尺劍,奇才欲試萬言詩。

聞雞不覺先起舞,對鏡方知頰有髭。

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為。

(《李文忠公遺集》卷六,第1頁。)

詩雖寫得未見才情,但充滿“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味道。青春傷感之後,李鴻章到北京去和做京官的父親一起生活並且繼續他的學業。在京城,李鴻章遇到了對他今後的人生產生了巨大影響、令他終生都崇拜如神的老師曾國藩。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38年和李鴻章的父親同年中進士,互稱年兄年弟。因此,李鴻章是以“年家子”的身份拜師的。曾國藩身為翰林,以理學著名,又是桐城派大師姚鼐的門生,學識名噪一時。曾國藩十分欣賞李鴻章,說他“才可大用”。李鴻章在他的指導下,第二年就中了舉人,1847年又考中二甲第十三名進士。那一年,曾國藩的學生除了李鴻章之外,還有三人也同時中了進士,“一門四進士”的盛況引起國人極大的轟動,四個曾門弟子被稱為“丁未四君子”。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試是帝國人才的一次大聚會,和李鴻章同中一榜進士的,後來頗有一些成為帝國官場的顯赫人物,如狀元張之萬後來做到大學士和軍機大臣,與李鴻章同列二甲的沈桂芬在同治年間也進了軍機。做到總督一級的,有李宗義、馬新貽、沈葆楨等,與李鴻章一生關系密切的郭嵩燾更是成為了帝國著名的外交大員。而李鴻章是他們之中最顯赫者,先封伯,後封侯,成為帝國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