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弱小者的悲哀,弱小者的委屈(第2/3頁)

活兒做的漂亮。人死在裏面最好,不然還要費自己的手腳。這下南京總部下達的指示是圓滿完成了!

在局裏的大人物面前,自己的名字總該進入那些大人物的眼睛裏了。

……

幾道急報從地方上迅速送入河內。陳傑仨看了後臉色苦的一逼。

死亡人數二十七人,失蹤二十五人,燒傷二百人。

前後三天兩夜裏五處大火,損毀倉庫十二個,廠房三個,職工宿舍一處——不然不會死傷這麽多人,木材、糧食、布匹、機械,損失總金額高達超過四百萬!

這兩行數字是觸目驚心的,損失之大幾乎讓人心底發冷。

河內可不是北方的陳漢,四百萬已經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數字了。

可是陳傑三個都不是眼睛裏只有錢的蠢貨,他們更擔憂的是這一連串火災所引發的惡劣影響。

五個發生縱火事故的地方都比較的靠近,但再看這些火災事故發生的時間,給人一種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後四者是受始作俑者的影響而爆發的。因為五處大火前後有時間差,這個時間差似乎足夠消息從最初的發生地傳到後頭的。

但就是太直觀了,反而有一種‘故意’的感覺。

陳傑自覺的感觸到了一股陰森森的惡意,他覺得這事兒是被人故意挑起的。

“除了北頭的人,還能有誰?”吳熊光更是直接的將矛頭指向了陳漢。

“可是我們沒證據。”楊正傑考慮的則更多是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危機。

仨人很清楚這幾年河內‘安定’的局面下隱藏的暗濤洶湧,說是一個火藥桶到不至於,說是火山口也不至於,可總是一股強烈的噴泉的。

河內小家小戶的,一個處理不好,被噴泉沖翻的可能不大,但損失慘重卻是肯定的。到時候就不是只區區的四百萬了。

到知道,如今的河內可是‘太平時節’,被三傑控制的官方報紙,都已經有不要臉的人把現在的河內比作‘大治之世’了。

塑造偶像似乎是宣傳機構的一種本能,在陳漢是對陳鳴的無限吹捧,在河內就是對三傑的無限吹捧。吹捧的連三傑自己都覺得擔不起。

結果就是這樣‘太平的要邁進盛世’的環境裏,無災無難,突然間出了這麽大的事兒來,而且不是意外,而是有人在走投無路下的故意在縱火。這影響力足以震動整個‘天下’。

至於損失了四百萬,反倒是小意思。

三傑和手下的幾名政府頭首官員共聚一堂,每個人都是愁容滿面,出了這麽大的事兒,而且品著味道就覺陰森,這是不是說南京要對他們下手了呢?

如果南京真的要對河內下手,在現在這種民間輿論的情況下,華人和當地的土著對峙有點嚴重,那麽他們就是想像暹羅的通鑾那般打遊擊也沒有民間的基礎啊。

“除非咱們也學南京,先頒布《勞動保護法》,提高土著的收入,保證因工傷殘之後的撫恤力度。”

這樣做可以平緩民間一定的憤怒情緒。

“再頒布《政府官員責任追究制》,要像一個金箍一樣,死死地套著各級官員的腦袋上。給所有的官員身上都多加一道枷鎖。”讓他們對治下的事兒,對口負責。

“各官辦企業和礦場也需要招募進一批土著。”這事兒就是一個象征,象征著過去屬於華人自留地的一些工作崗位,會慢慢的對土著開放,會一點點的引入土著。這樣可以緩和河內都督府與安南土著們的緊張關系。

陳傑抿著嘴,說真的他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要化解緊張,至少緩和已經觸發的矛盾,他就真的很有必要追隨陳漢的腳步。但同時這在陳傑看來,也是他對安南土著的一種妥協。這讓陳漢很惱羞。

對南京低頭也就罷了,自己竟還要對著這些道德水準低下的土著低頭服軟,這讓他心底升起了一股濃烈的羞恥感。

“關鍵還是南京的態度。”河內的高層們中沒有人相信事情會那麽的巧合,一點火苗引發了幾處起火,然後燃起了一堆熊熊烈火,他們都認定這件事有人在暗中指使。而雖然沒任何的證據,一個個假想目標卻都指向了南京。

現在他們要安撫地盤裏的局勢,更要面對著南京有可能的發難啊。

陳傑手敲著桌案,說道,“南京為什麽要對咱們出手?”是陳鳴打敗了洋人,其威勢已成,要掉過頭來掃蕩內裏了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場災難就不僅僅是我們河內了,安南的其他三家,金邊、萬象和琉球、日本,乃至戰亂依舊中的暹羅,我就不信他們會不擔心。”吳熊光冷笑著說。

還有馬來和馬六甲對面的蘇門答臘島……

就算是雞蛋碰石頭,他也不願意束手待斃。

“我們決不能坐以待斃。”陳傑內心裏已經對陳鳴認輸了,他所堅持的儒家之道是絕對不可能將中國帶到現今的地步的。如果換做他在陳鳴的位置上,在坐上了龍椅之後,立刻就會完全照抄滿清的決策,不說閉關鎖國,那至少也不會與洋人交往如此緊密,更不會讓洋人如此自由自在的在中國本土上行走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