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怎麽才能管住皇帝?(第2/3頁)

中國歷史上的300年怪圈之現象,連西洋現在都知道了。

這問題之前沒人敢提,是陳鳴親口說的。如今社會上倒是有了很多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和探討。

但這個問題說白了,不就是封建社會的劣性嗎?

《三國演義》裏說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些原因不只是中國在外國也是很多的,建立在家天下的統治下,制度和矛盾在建立之初就開始一點點崩壞的!所謂的三百年一個劫,那是個歷史的巧合和一個必然,在世襲統治下一個合理的制度開始到崩壞有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周期!

再細點說,王朝興衰本質是人口增長對有限土地的矛盾,氣候變化是誘因。王朝更替時,都會發生大戰亂,因此新王朝建立時,總人口不多,土地供應充足,少量土地兼並不會導致大量失地農民,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得以緩和。但過了約300年,十幾代人的繁衍,人口增長,土地有限,兼並增加,國內的失地農民增加,社會矛盾激化,一旦遇到氣候變化,大規模的饑荒出現,那就出現不了王朝更替,也會發生動搖皇朝基礎的大起義。

所以,一些影響力不小的報紙上發出了‘結論’,進而推演出了封建社會的劣性,然後再點名了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

資本主義社會是通過提高生產技術、生產力和對外擴張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封建王朝的建立到崩塌則就是一個,上層階級不斷的吞並中下層的財產資源的過程,比如土地,比如土地兼並。

歐洲的王朝普遍來說比中國持續的更久,幾乎沒有被起義的老百姓給推翻的,那是因為歐洲在大多數的時候發展的太爛。讀書的,有知識的,大多是貴族和神職人員,底層人都是愚昧無知的,這才讓他們在過去的‘封建史’中的統禦堅持的更久。也因此,歐洲在很長很長的時間段內都比中國、天方發展的爛。

當然,資本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迎接它們的也是戰爭。

歷史上的一戰,包括老美的南北戰爭,不都是如此?

半年時間的大爭論讓很多百姓真正意義上知道了新舊的不同。也讓很多人相信了一個‘事實’——皇帝之所以想著‘憲法’,那不是真的想把權力交出去,而是想要自己建立的皇朝,想要自己的子孫後代,世世代代的存在下去,富貴下去。

當今朝廷的皇帝是不信什麽‘千秋萬代,鐵桶江山’和‘萬萬歲’的。

甚至當今的皇帝都恐懼自己建立的陳漢天下連‘300年’都支撐不下。

前者不算啥。真想活千年萬年的皇帝,全是傻逼。

後者卻是一個非常惹人眼的話題了。就連很多老百姓都禁不住心生好奇,當今皇帝怎麽會怕自己建立的朝廷連300年都撐不過呢?

然後他們就了解了很多很多。這當中有歷史,也有民主。

陳鳴都意想不到,自己只是讓新聞報紙推波助瀾一下,卻真真的引發了一場社會上的大討論。

為此,連王夫之、顧炎武和黃宗羲都給拉了出來。因為這三位的學術思想中有著一定的民主麽。

只是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滿清把王夫之等掃進了垃圾堆。陳鳴對所謂的明末明末三大家也不感興趣。主要是黃宗羲太讓他倒胃口了。

但是現在,這三人又被人從垃圾堆裏撿了出來,擦幹抹凈,裝點一番,供上了身為。新儒黨幹的事!

只是在新儒黨內部還有很多人不贊同,這些人算是新儒黨的‘異類’。

——新儒黨不是真的不贊同,而是覺得他們跳出來的太早了。如果陳皇帝是在釣魚的話,新儒黨可就慘了。

就國安的匯報,新儒黨內部正在做著緊急切商,是不是要兩者間做一下分割。

讓陳鳴心理面感慨的是,很新儒黨走的很近的那幾個小子裏,沒有一個去招惹‘異類’的。陳鳴現在已經把自己這幾個有意皇位的兒子給看透了,這群兔崽子是沒有一個傾向民主,傾向君主立憲的。

連二元制他們都有人接受的極其勉強。

唯一讓陳鳴感覺欣慰的是,他這幾個兒子沒有為了討好他,故意裝作一副‘民主派’的樣子的。這讓陳鳴心裏挺欣慰的。

“新儒黨的那一撮異類裏頭,你插進去了幾個人?”

“陛下放心。人雖不多,但已皆居要職。”

“那你回去給他們傳個話,讓他們繼續挑話題。讓所有人都好好地議一議,該怎麽才能管住皇帝?”

這就是中國民主進程的關鍵點了,如果限制皇權。

“陛下……”

陳鳴身前的人聲音都打顫了。陳鳴能明顯的‘看到’,這人頭頂上的氣柱劇烈的顫動了一下。當然最後那氣柱方向還是堅定地向著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