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血染的風采(第2/8頁)

這時,劉秀好像明白了一件事。天下之大,一百余郡,隗囂只占兩郡,兵力遠不及赤眉,可他還是敢跟劉秀叫板,憑的是什麽?不僅是膽量,還有這茫茫隴山。隴山是隗囂的天然屏障和有力保障,大軍進來不容易,出去更不容易。

去還是留,劉秀還是沒法作決定。正在劉秀犯難時,只見他眼睛一亮,突然想到了一個人。

在劉秀諸將領中,要說熟悉隴山地勢的,估計只有兩個人。一個就是鉆過隴山,閃電拿下略陽的來歙表哥;另外一個,就是曾經跟隨隗囂多年的馬援。來歙被困略陽,劉秀一下子想到的人,當然就是馬援。

馬援被火速召回,終於在一天夜裏,趕來見到了劉秀。劉秀也不廢話,直接說事。馬援什麽都沒說,抓起一把大米,在劉秀面前擺起來。一會兒,以米堆成的山川河谷呈現在劉秀面前。

馬援果然很熟悉隴山地勢。接著,馬援給劉秀分析進攻路線,從哪裏打進,哪裏殺出,哪裏打埋伏,線索鮮明,一目了然。

最後,馬援堅定有力地說道:“隗囂將帥失和,只要我們進軍,必定勝利。”

劉秀懸在胸口的一顆心終於落了下來。他指著實物地圖,微笑著說道:“隗囂盡在我指掌之中,他逃不掉了。”

劉秀決定親征。第二天淩晨,大軍出發。很快的,就抵達了高平縣(今寧夏固原縣)。在這裏,劉秀會見了一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

曾記否,漢文帝時代,長安城流傳著一個充滿神奇而又美麗動人的故事。那時候,滿長安的人都知道竇太後年幼失父,被征入宮,後來陰差陽錯地被發配到代地,被時為代王的劉恒寵幸。愛開玩笑的歷史,把最為弱勢的代王劉恒推為皇帝,竇王後又陰差陽錯地成了皇後。

竇皇後有個弟弟叫竇廣國,從小失散,不知流失何地。殊不知,竇廣國早年被當豬仔販賣,總共被賣了幾十回。有一天,他有如神助,逃難前往長安。竇廣國在長安流浪的時候聽說皇後姓竇,是清河郡人。同樣來自清河郡的他心中不禁一動,所謂的竇皇後會不會是他早年失散的姐姐呢?

竇廣國千方百計,終於見到了竇皇後。兩人相見,竇皇後卻不敢相認,只怕來了個攀親的騙她。於是,竇皇後就叫竇廣國出示證據。竇廣國說當年曾和姐姐上樹采桑,摔下了地。還有當初姐姐與他離別的時候,曾向別人討了一碗洗米水,替他洗了個頭……

那時,竇廣國還沒講完,竇皇後眼淚已經狂飆。苦難的命運啊,你這只看不見的神秘之手,視眾生如螻蟻撥來弄去,本以為生死相離,故人又似乘雲歸來,淚眼相望。

故事講到這裏,我們也應明白了。接下來要出現的人,肯定跟竇氏家族有關。的確沒錯,劉秀要見的人,就是竇廣國的後裔叫竇融。

竇融,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陜西鹹陽西北)人。竇氏家族經歷百年,仍然屹立長安不倒,實在是個奇跡。王莽執政時,曾封竇融為強弩將軍司馬。接著,竇融親妹又嫁給王邑當小妾,於是乎,竇家從劉家親戚,又變成了王家親戚。

這就是竇家店不倒的秘訣之一。所以,盡管竇融跟他七世祖竇廣國一樣,早年失父,可苦盡甘來,日子過得甚爽。在長安城中與之來往賓客,都是朝中權貴,極為風光。

劉秀造反後,王莽派王邑率大軍出征,竇融也隨軍出戰。沒想到,在昆陽城下被劉秀打得屁滾尿流,跑回了長安。再後來,劉玄進入長安城,取王莽而代之,竇融就投降,被薦為巨鹿太守。

竇融輾轉多年,才發現了一個真正能夠安身立命之地。這塊地盤就是河西。竇融祖上在河西經營多年,很有根基。於是竇融辭了巨鹿太守,被拜為張掖屬國都尉。喜出望外的竇融,把家搬出長安城,從此紮根河西,雷打不動。

隗囂在隴西造反前,曾派說客去見竇融,叫他入股共同創業。竇融召集眾臣開會討論,大家爭了半天,吵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跟隗囂,一派認為隗囂實力比起劉秀來,那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不如遠投劉秀。

最終,主張投劉秀的一派壓倒了主張靠隗囂的一派。竇融經過仔細斟酌,決定投奔實力較強的劉秀。很快,他就派人向劉秀獻馬,以示忠誠。

但開始時劉秀對竇融心存防備。亂世當前,人心不古,不放心哪。然而日久見人心,雙方經過一系列接觸,劉秀確認竇融非隗囂之流,遂封之為涼州州牧。

隗囂起兵後,涼州州牧竇融曾給他去一封信,勸他別亂來,可隗囂就是不理他。竇融只好聯合五郡武裝力量,向劉秀上書,約好日期攻打隗囂。於是,雙方就約好了日期地點。當劉秀率軍進駐高平城時,竇融也率五郡數萬騎兵趕到,兩人成功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