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倫翻覆命喪黃泉 裴矩自新直言上諫(第2/3頁)

言罷,怒氣沖沖地看著封德彝。封德彝聽後,滿頭大汗,唯唯而退。

能當上仆射,說明封德彝並非不辦事,曾有一次,習慣出點子的杜淹同志對李世民建議,“各部門的文案怕是保存不當,應該讓禦史到各部門檢查。”

好主意。

於是,李世民帶著這個問題去請教在有司高級主管部門當值多年的封德彝。封德彝聽罷,表示反對,“設立各種部門就是要各有任務,如果真有犯錯,禦史揪出來舉報就是了。但如果讓禦史到各部門逐一檢查,挑人家的毛病,恐怕就太煩瑣了吧。再說,禦史是管監察的,不是技術顧問,外行不能指導內行。”

杜淹沉默,李世民問:“嗯?執禮(杜淹),怎麽不再爭論了?”

杜淹拜了拜,說:“天下之務,當盡心為公,善則從之。德彝的話,顧全大體,臣心悅誠服。”

李世民聽後,很是高興,“如果大家都這麽想,朕還有什麽可擔憂的呢?”

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從諫如流,臣下也就沒有爭強鬥狠的習慣;李世民不愛聽拍馬屁的話,臣下也就不會拍馬屁了。正月新春的時候,大宴群臣,封德彝曾經努力拍過這樣一個馬屁,“皇上以武力平定天下,那些文治天下的哪能比得過您?!”李世民立刻正色道:

“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你說文不及武,這話過分了。”

如此,經過幾次熱臉貼到冷屁股的教訓,大臣們拍馬屁的習慣得到了根治。

再見了,坑人的封德彝。

【多提意見,促進發展】

上書言事,是貞觀時代的特點之一。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傅奕、裴矩、魏徵等人紛紛進言,更有一個名叫張蘊古的人,上書《大寶箴》,直言為政需吃苦的道理,博得李世民的贊賞。

【裴矩的傳說】

在這群言事的人物中,有一個人很是奇怪。他在楊廣手下是一名佞臣,在李世民手下卻成了忠臣,常常在朝堂之上為了一個問題和李世民爭得面紅耳赤。這個人讓很多人,包括歷史學家疑惑。

他叫裴矩。

裴矩出生於梁太清元年(547),貞觀元年的時候,正好80歲。裴矩是個孤兒,文采極好,智商超群。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戰略家、地理學家、民族學家,為分裂東、西突厥作出過卓越的貢獻。

裴矩對隋朝的富庶貢獻非常之大,在隋文帝時期,他用幾個小計謀,就將突厥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他是地理和人種學家,上書論述中亞四十余國人口、經濟、政治情況,也論述了通往西洋貿易的路線……不過,有人說此人也有敗筆,征兵高麗是他一生重大提案中最失敗的。可是,正是由於隋朝對高麗的打擊,才讓唐朝建國和貞觀初期得以省去高麗之患,說起來又是功勞一件。

就是這樣一個人,到了楊廣後期,專門溜須拍馬,言辭十分惡心。也因此,裴矩和那些佞臣一樣,成了滅亡隋朝的主力軍。

李世民即位之後,裴矩又成了治世的能臣。他上書言事,條條都是經典之作。為了治理貪汙,李世民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後想出了一個奇招,21世紀的我們,對這個方法有一個很形象的稱呼——釣魚執法。

具體做法就是:派人暗地裏送各部門領導黃金玉帛,誰收弄死誰。

此種方案,真是想想都來感啊!

天下沒有不偷腥的貓,有司一官員收下賄賂,被李世民當場抓到,想要殺了他。貪贓枉法,罪該處死,所有人都表示犯罪該罰,只有裴矩一人反對。

他說:“當官受賄,本就該死;可是陛下派人賄賂讓他們收下,是挖陷阱讓人跳,恐怕不是您所謂的真誠吧!”李世民聞罷,大喜,召集五品以上官員宣布說:“裴矩能在我面前據理力爭,是直臣所為,倘若所有人都能如此,何憂天下不治!”

【懲治貪汙】

裴矩的倡議得到了李世民的嘉獎,朝廷不再用釣魚執法的手段查處貪汙了。然而,成命一收,就有人敢往槍眼兒裏鉆。犯事兒的人,是李世民的親戚,長孫皇後的叔叔長孫順德。他是功臣,現任大唐右驍衛大將軍。

順德同志在宮內有個好差事,那就是監管仆人,可以說相當爽。因為仆人要想辦點事兒,就必須要和長孫順德商量。

有幾個人眼饞庫藏裏頭的寶貝,就串通一氣合夥倒騰出來私分了。

頭一遭沒被發現,第二遭就放開手腳幹,正偷竊,被長孫順德逮了個正著。你想,盜竊官物罪不可赦,如果報上去,豈不是他長孫順德失職,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再說了,這些人平日裏對他如此恭敬,收些錢放了他們,豈不做個人情?於是,長孫順德收了錢,放了他們幾個。順德同志糊塗,試想,偷東西換大錢,且不必坐牢,只需要拿出一部分孝敬長官就行,誰還會遵紀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