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五戒勸羅藝謀反 王君廓殺驛吏奔逃(第3/4頁)

所以,這就是為何三省六部之中,六部會是附屬於尚書省的。

中書省把尚書省的軍國大事、重要官員任免的詔書起草權搶了過來,他們負責出方案,下一步要搞什麽活動他們說了算;

門下省把尚書省的駁回、審議權搶了過來,他們負責打中書省的臉,覺得決策不對就給他退回去,覺得可以就簽字畫押;

尚書省是老大,也是執行機關,下轄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個部門,而且和中書、門下二省不同的是,尚書省設置在宮外,統領六部。這六個部門,每個部門底下又有四司,共計二十四司。

中書省的老大叫中書令,老二叫中書侍郎,老三叫中書舍人;門下省的老大叫侍中,老二叫黃門侍郎,老三叫給事中;尚書省的老大叫尚書令,老二叫仆射,老三是六部的尚書。那麽,事到如今,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尚書令應該是最牛氣的。可即便是搜遍唐朝整個歷史,你都很難看到尚書令的影子。

這是為什麽呢?

諸位可以往上數第三段,有個民部,後來改叫戶部,那是在避李世民的諱。同理,李世民先前當過尚書令,所以,這個位置特別敏感,“尚書令”也就成了敏感詞兒,無人敢任職,最後只能被和諧掉,留下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兩個副總管的位置。要我說,蕭瑀擔任仆射其實蠻稱職,長孫無忌就更不用多說了。

以上內容,是三省六部的基礎知識。

尚書仆射蕭瑀,很快會露出他的本色。

某日,李世民把蕭瑀叫來,討論周朝和秦朝的得失。

蕭瑀的意見是:“商紂王無道,周武王伐之;周和六國無罪,秦始皇滅之。都是得天下,但人心不同,這大概就是朝代長短不同的原因吧!”李世民擺擺手,道:“愛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得天下,治理用的是仁義;秦得天下,喜歡用欺瞞和暴力。周八百年,而秦卻只有十幾年,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不管是怎樣取得天下都無所謂,但是,守天下,一定要有一顆順民之心才行!”

蕭瑀嘆服,以為不及。

仆射蕭瑀很個性,他自己都沒覺察出來。他其實是個很神經質的人,譬如有人說他文章寫得很樸實,他就懷疑你說他文章土裏土氣。這種懷疑到最後會演變成蕭瑀同學的憤怒,他直著脖子不說話,意思是跟你對抗到底(讓他說他也說不出來)。有些不靠譜的事情,在他眼裏,越想越覺得是,越想越生氣。

不高興、不吃飯、不喝水……

蕭瑀就這樣的性子,這種性子很難不被封德彝這樣的人惡搞。所以,房、杜並不喜歡蕭瑀,他們說這個人很無趣。憤怒的蕭瑀對政事很關心,有時候竟然關心到離譜的程度,他憤怒,憤怒起來,和李世民當庭對罵。而又因為蕭瑀是個愛講道理的人,講的小道理還讓人挑不出毛病,所以很讓人無奈。

貞觀元年(627)十二月,蕭瑀又被罷官,卷鋪蓋走人,回家歇著去了。

他生氣,很生氣。

【王君廓同學】

喜歡懷疑人的不只蕭瑀一人,還有王君廓。

王君廓是個小人,他兇悍異常,驍勇絕倫,曾經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此人身為一介莽夫,或者說痞子一個,不圖好好學習基本的文化知識,天天就知道喝酒鬥毆。他小學沒念完,基本不識字,為此沒少冤枉過人。李瑗被他害死後,他順利地當上了幽州刺史。為官期間,暴虐不法,民怨四起,被李世民得知,李世民令他入朝,想要問他的罪。

幽州長史李玄道,王君廓的秘書。

李玄道不是李道玄,他是個文人,文筆很好,是房玄齡的外甥,平日裏跟王君廓這樣的粗人合不來,也就只有辦公的時候才說幾句話。被傳訊之後,王君廓和李玄道一起上路了。半路上,王君廓動起了心思。他懷疑是內部有人告密,琢磨來琢磨去,李玄道最為可疑,這個人是房玄齡的外甥,房玄齡是李世民的親信!小人!

到了驛站休息的時候,趁李玄道不注意,王君廓去翻箱子裏頭的文書,竟然一口氣翻出來一大摞。

對這個識字不多的人來說,看懂這些文言文的確有些困難,好在“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不錯不錯,很好君廓”這樣的字眼兒他還是認識的。看了一圈兒,發現沒有這幾個字,不禁氣惱。終於,他在篋底翻出來一份草書,很潦草的草書。據估計,這草書大概是李玄道同志喝醉酒寫的抓狂體長篇詩歌,絕對不會是上奏,因為沒人敢用如此潦草的字給皇帝寫信。

但王君廓呆了,他拿著文書,左看右看看不明白。於是野性大發,一手劈爛竹篋,拿著砍刀跑向了驛站看守那邊。

他殺死了驛吏,騎著馬只身逃往突厥。王君廓命該如此,跑到了一個不知道叫什麽的地方,一群野人(估計是稽胡)把他圍了起來。野人不跟他講究打法和套路,直接把他的馬拉跑,一群人齊齊將他圍起來,群毆了幾百遍。王君廓七竅流血,氣絕而亡。靠著蒙騙和戰功混成的驍勇大將軍,到最後竟然被一幫野人揍死,這個故事只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