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白樂天詠春魏王堤 馮德遐應婚吐蕃贊(第2/3頁)

唐朝花間派詞人韋莊(韋應物的第四代孫)有首《菩薩蠻·魏王堤》寫道:

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

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人說自古文人相輕薄,可大家不知道,自古才子相親愛。反正,正說反說,到底還是抵不過一個喜歡。

魏王堤最美的時候,是三月的夜色,同是唐朝的詩人劉禹錫曾說過:“唯余踏青伴,待月魏王堤。”魏王堤是才子佳人約會的場所,這是唐人的共識。相比之下,白居易倒是更知道春光之前乃是慵懶,黎明之前總是黑暗。

他的《魏王堤》如是描述當時風光:

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李泰是個有三分錯誤,七分可愛的人,我不奇怪李世民為什麽會如此喜歡他。

時常看見有人評論說,李泰這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李泰差不多會挺著大肚子笑死,他反駁,“人又沒死,還好好活著呢,你瞎嘚嘚什麽?另外,你這詞句聽起來很新奇,我記下來,你是原作者麽?對了,我們文學館正招收不靠譜的文人,各種風格,什麽羊羔體、咆哮體、自由落體,只要你有,都可以來!你來不來?”

關於李泰的事情,也該到此為止了。

很多人疑惑,人們都知蘇堤、白堤,卻不知魏王堤,那裏也是春光旖旎,桃紅柳綠,美得讓人忘返的境地啊。

魏王堤究竟在哪裏,我說不上來。

一千年前,該消失的都消失了,帶走了一個時代的回憶。魏王堤和魏王都走了,物不是,人也非。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穿越回去,到唐朝的魏王堤上,去聽樂天尋春的馬蹄。事情結束後,大唐內部終於恢復平靜。都走了,也就安靜了。

【吐蕃神童】

曾經很驚訝於大片的留言,將“禮之用,和為貴”當成糟粕,罵得儒家狗血淋頭,就跟在燕赤霞面前現了小倩的原形似的。

這是誰的名言?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我想很多人都會答錯,因為他們沒讀過原文就敢妄下斷言。

所以我很佩服某些同學可以臉不紅心不跳地把無知當個性,拿出本就錯誤的分析,做出自認為無比理性的判斷。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他的作者是七十二賢人中的有子。這句話的意思是:

辦事情,能和氣的就和氣,這是難能可貴的。

可人家後頭還有話,被聰明人生生砍了下來。全文如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節的作用,以和氣為貴。古代君主治國的辦法,可貴的就在於此。但是,如果不管事情是大是小,都按照和氣的辦法去做,很多時候就會行不通。如果你非這樣做,就是為了和氣而和氣,根本不是禮節所要起到的作用,所以,凡事都講究和氣是不可行的。嗯,沒錯,就是這樣!”

好的,我知道你震驚了,也不知道灑家忽然冒出這麽一段說辭是什麽意思。

請先淡定五分鐘,咱再接著往下看。

……

這段時期,總體來說,情況大好,問題不少。當然,問題不光出在唐朝身上,吐蕃也不例外。

吐蕃國土在吐谷渾南面,廣袤千裏,最近更是越來越強大了。吐蕃是西藏的祖先,一直以來,贊普都在雅礱(今西藏瓊結)定都,吐蕃王(藏王)也都住在這裏。

貞觀三年(629)的時候,吐蕃王朗日松贊被人毒死,大臣與外戚舉兵叛變。一時間,吐蕃國盡為亂賊所據,征伐不斷。

造化弄人,此時的吐蕃本就亂得像剛被挖開的螞蟻窩,西部的羊同部落就找上門來,宣布他們要趁火打劫,大舉侵略。眼看著吐蕃無人搭救,一位神人橫空出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為吐蕃的延續作出了巨大貢獻,將羊同整得同羊般懦懦不敢言。人救不如自救,這話從一個孩子嘴裏說出來。

這是位神童。

發生動亂那年,他剛剛十三歲,趁亂打劫的不在少數,眼看著老爸被人毒死,國內亂成一團,他毅然決然地挑起了拯救危亡的重擔。

年少但不輕狂,開朗不失冷靜的他,竟然依靠吐蕃的新興勢力,迅速征集出萬余人的軍隊,組成了鐵一般的精銳,血戰三年,平定內亂,穩定了朝局,定都拉薩,恢復了王國的統一。

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

後來,我們把這個神童叫做“松贊幹布”。

吐蕃國內有一套不一樣的稱呼,他們稱大王為“贊普”,稱大臣為“尚”,稱王族為“論”,喊人的時候從來不喊姓氏。在松贊幹布的領導下,吐蕃土宇廣大,盛兵十萬,卻未嘗與大唐結盟。在唐史中,松贊幹布有多個稱呼,最主要的一個就是“棄宗弄贊”。方便起見,我們姑且一律將其稱之為松贊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