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唐太宗撤軍高句麗 窮馬周升職中書令(第2/3頁)

李道宗瘋了,他利用所有器械,對安市城展開了瘋狂的攻擊。

可惜,梁萬春的確是個很懂防守的人,連續幾日,他都用十分聰明的辦法保衛著安市的安全。

冬天來了,一切都該結束了。

這裏不是長安,東北的冬天來得很早,今天還有些暖意,明天,氣溫就有可能驟降。其實唐軍也早有計劃,決不能將戰事拖入冬季。高麗的冬天尤其冷,天氣變化加劇,幾天內,鮮草枯萎,河水凍結。唐軍的糧食也快吃光了,人和馬都沒了吃的,此地不可久留。

貞觀十九年九月十八日(公元645年10月13日),唐軍班師回朝。

走的那天,李世民特別嘉獎了梁萬春,賜給他百匹絹帛,為的是表彰他對自己城中百姓的保護,和對自己國君的忠誠。

梁萬春也是英雄,他站在安市城墻,朝著李世民遠遠地作揖。唐軍開拔以後,李世民先安排遼東和蓋牟兩城的百姓渡過遼河,在安市城下,唐軍高亢的軍歌響徹天地,安市沒有一個人敢出來(其他城池的早跑平壤去了)。

幾日後,唐軍渡過遼水,到達營州。

在遼東陣亡的將士屍首都被人運回了這裏,這是李世民的主意。如今大軍來到這裏,他先讓有司設太牢,自己則親自寫文祭奠。史書記載,李世民“臨哭盡哀,其父母聞之,曰:‘吾兒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事情到了這裏,本該結束,但集會在幽州的高麗四萬四千人,卻再一次讓人感動。

車駕到了幽州,高麗百姓拜舞號呼,宛轉於地,連綿數裏,都是揚起來的塵埃。

李世民說,“這場戰役,沒有勝利者。”

從數據上來看,誰贏誰輸,顯而易見。

唐軍先後拔取的城池有:

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

唐軍遷徙移民的人數有:

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

唐軍在所有戰鬥中的損失:

戰士死者近二千人,戰馬死者十之七八。

唐軍在所有戰鬥中殺敵:

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余級。

現在,是到了最後公布唐軍人馬數量的時候了。

唐軍:海軍四萬人,陸軍六萬人。

所以,現在,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麽李勣、李道宗、張亮所率領的人馬,每次突擊,人數都那麽少。我們也終於明白,判斷一場戰爭的好壞,關鍵要看戰後,普通百姓的生活究竟進入到了一種什麽樣的狀態。所以,到了幽州,四萬余高麗族百姓山呼萬歲,在這裏重新開始了他們的生活。

……

人,一定要有尊嚴地活著。

【李世民的是非功過】

李世民最痛苦,他後悔得要死,在他看來,東征高麗是徹徹底底失敗的戰爭。這的確是他說的,後悔到最後,他想起了一個人:

“如果他還在,朕怎麽也不會出征高麗!”

說罷,令人騎著快馬,晝夜兼程跑到長安,殺豬宰羊地祭祀死去的魏徵,用以表達自己的後悔之情。此外,他還把魏徵的妻子、兒女都叫來,讓他們跑長途,跑到他的行宮,接受他的慰問和賞賜。李世民的舉動,很快讓朝中有識之士看透。當然,也有不少人在疑惑,李世民這是怎麽了?

事情還要從先太子李承乾說起,魏徵死後,李承乾耐不住寂寞,和侯君集、杜正倫謀反。而侯君集、杜正倫,一個是很有能力的大將,一個是很有能力的文人。侯君集不用多說,這個杜正倫,也是很有來頭的。整個隋朝舉秀才的都不超過十個人,杜正倫和他的兩個親兄弟,杜正玄、杜正藏,三人竟然都擢第,一門三兄弟,把不到十個人的名額給占了三席。

於是,魏徵推薦他。

那個時候,有人告訴李世民,說魏徵背地裏就是和侯君集、杜正倫結黨營私,還經常拿著自己寫好的諫書給同僚們看。

李世民震怒異常,結黨營私先不去說,你拿著給我上諫的文書給別人看是什麽意思?

這完全顛覆了李世民對魏徵的印象,聯想到昔日魏徵的形象,暴怒的李世民下令毀掉曾經為他樹立的豐碑。這裏草木盤錯,石碑已經有兩年沒人理了。

如今,無人規勸的李世民想起了魏徵。使者回到長安,便按照指示,樹立起了兩年前被砸毀的石碑。

【馬周同學的春天】

原先滿腹牢騷,也滿腹經綸,曾經只是個監察禦史的馬周,被任命為正二品中書令。

因為辦事能力出眾,人心嘆服,李世民回朝後,窮馬周再一次被任命,除中書令外,還獲得了吏部尚書的兼職。窮馬周的春天到了,他再也不用因為悶騷,跑到新豐的客棧去喝一鬥八升的酒了。馬周為何能有如此戰績,這和監察禦史的特色有莫大的關聯,那個時候,人寧可去做八品的監察禦史,也不要在五品普通官位上瞎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