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李世民駕崩頒遺詔 唐三藏求法謀潛逃

  

【李世民的遺願】

李治一直侍奉父親,頭發都急白了。

那一天,李世民病情加重,他知道大限將至,立刻召長孫無忌到含風殿。李世民拉著長孫無忌,手握了很長時間,想要說些什麽,卻不知該從何說起。旁人哭得一塌糊塗,這次緊急召見,大家一句話也沒有多說。好在李世民這次並沒死,然而,等待長孫無忌他們的,會是愈發讓人驚惶的下一次。

兩天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再次來到了李世民的臥榻旁。

“朕把今後所有的事,都托付給你們了。”他望著長孫無忌,又看了一眼李治,“太子仁孝,這你們都知道,要好好輔佐,好好輔佐!”

他看著李治,“我這一輩子,多虧了有賢臣在側。無忌、遂良在,你就不用擔心天下治理不好了!”最後,他又對褚遂良說:“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他出力。我死後,你們千萬不要讓小人離間。”

旁邊的人都壓低了聲音哭,淚水啪啪打在衣袖上。

李世民令起草遺詔,褚遂良執筆。李世民說到最後,褚遂良也寫到了最後。這是李世民最後一口氣了,筆畫剛收,大家忽然聽見李治號啕起來,褚遂良知道,這是皇上駕崩了。李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抱著舅舅長孫無忌,哭得要死要活。長孫無忌雖然也流淚,卻顯得從容鎮定,他振作起來,狠狠咬牙,硬生生將李治扶起來,他需要交代李治處理事情,見他哭得不像話,便歇斯底裏地說:

“皇上將天下托付給殿下,殿下怎麽能和匹夫一樣,只知道哭?!”

李治也聽不清長孫無忌說什麽,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更不會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這件事情最嚴重的地方在於,大家都不在長安。

翠微宮,遠離京城,如果消息封鎖不嚴,勢必會造成動亂。

眼下的李治已經完全喪失了正常思考的能力,所有的大事,都由長孫無忌一個人擔起來了。經過考慮,長孫無忌認為,首先要保證事情的機密,然後讓太子李治先回長安,另外,加派飛騎、勁兵和舊將,隨之一起入宮。在保證太子安全的同時,還要在恰當的地點,召集文武百官,宣布遺詔。

只有這樣,才能讓事情平穩進行,不會出現什麽混亂。

就這樣,李治和那些護衛率先回到了長安。

京城一切照舊,朱雀大街,大家穿著各色的服裝,在寬廣的大街上來來往往。

馬車、侍衛、儀仗,緩緩駛在寬達一百五十米的朱雀大街上,來到皇宮,衛隊停在了兩儀殿前。百官被召集起來,大家不知道是什麽事情,只是沒有看見聖駕,但總感覺是有大事要宣布。眾人恭候多時,李世民沒來,太子卻先來了。大家看著李治,他神情恍惚,一個令大家震驚的景象出現了。

但見李治一下捂住了自己的臉,表情極度扭曲,頓首仰天,號啕起來。大家聽了好大一會兒,才明白,皇上駕崩了!

頃刻間,大殿前爆發出呼天搶地的哭聲。

有些一直追隨李世民的武將甚至控制不住,一下癱在地上;有些則站在那裏不動,只顧抹眼淚。李治宣布,遵照遺詔,對人員進行調整。以太子左庶子於志寧為侍中,少詹事張行成兼侍中,以檢校刑部尚書、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輔兼中書令。第二天,太極殿,國喪,宣遺詔。

總結來講,這份遺詔有幾個主要的意思:

第一,我為了治理好這個國家,已經很盡力了,我希望百姓能夠滿意;

第二,讓李治繼承皇位;

第三,文武百官照常運作,三品以上早飯時間段可以臨哭,四品及以下不得擅離值守;

第四,諸王在地方者全來奔喪,濮王李泰除外;

第五,各地方官員舉哀僅限三日,依照漢制,以日易月(一天算一月);

第六,宮殿園陵,一切從簡;

第七,停止對高麗的征討。

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就看他的葬禮。

大唐是一個開放的國度,有數不清的外來移民。唐朝官吏中,有很多都不是漢人。大唐文武百官,加上來朝貢的幾百位君王、使者,紛紛來到了追悼會現場。於是,一場多樣式的追悼會開始了,因為這些人致哀的形式十分特別。在西域的很多地方,遭受君父之喪,便要剪發、劃面、割耳……

一時間,騎著胡馬圍圈哀號的胡人不計其數,血流滿面。大唐百姓,仰賴太宗者,無不欷歔流淚,扼腕嘆息,如喪考妣。

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請求殺身殉葬,李治遣人,諭以有李世民生前立的聖旨,不許。那些被李世民所擒服的蠻夷君長(頡利等)十四人,都被人刻成了石像,刻名,列於北司馬門內。

再見,貞觀!

《易經·系辭下》描述,貞,正、常;觀,顯、示。所謂貞觀,就是以正道示人,尊天敬地,順應人心。貞觀的意義,不必多說,那是一個民族永恒的記憶。作為一個時代,貞觀伴隨著李世民的去世而結束了;但是,作為一種人生的態度,它理應讓人刻骨銘心,永世不忘。李世民一直說,我們想要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心。他也說過,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