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抉擇(第2/8頁)

南京的同志們幸福嗎?不怕被扔雞蛋、扔皮鞋的,盡管去問!

不達聖意者到南京去!韜光養晦者到南京去!只有背影者到南京去!從朱棣開始,這三大口號一直延續到北京淪陷。兩百年來,聚集著三教九流各式人物的故都南京,成了官場失意者、潛伏者和憤青的“樂園”。

朱棣萬萬想不到,自己一手創建的“樂園”,竟然有一天會重新成為明朝唯一的首都,肩負“復國”的重任!

一個輪回,南京是否能再續朱元璋時代的輝煌?實在不濟可以退而求其次,至少搞個“劃江而治”吧?

誰來當皇帝

雖然“復國”有點異想天開,但占據半壁江山絕非癡心妄想,畢竟有南宋的先例可循。

當年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俘獲,標志著北宋覆滅,康王趙構南渡臨安(今浙江杭州),憑借富庶的東南一隅,與金朝形成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南北對峙。盡管後來兩方都被更北面的蒙古所滅,但南宋無疑是這場對峙的贏家,因為它撐得最久。

跟宋朝相比,明朝的條件簡直就是天神眷顧,有利的條件多了去了。

其一,南京有現成的中央機構,“南混”替“北漂”,這當然得益於朱棣。

有這樣“前無古人”的行政構造,別說首都淪陷,就是“北漂”全部死光也無關緊要,“南混”頂上就是。南京的六部兩院早就擠得滿滿當當,尚書、侍郎、給事中、都禦史、司禮太監一個不少,根本沒必要“小範圍醞釀”再開會表決,“南混”搖身一變成“南漂”,連任命文件都省了,人家以前就是!

有人擔心,“南混”都是從官場鬥爭中淘汰下來的“次品”,是否能力挽狂瀾呢?其實,從上一節那三條遴選的標準來看,“北漂”的那部分更不是什麽好鳥,反而在“南混”的行列中,不乏因不畏權貴而身遭貶謫的忠勇之士。

其二,守邊的“流賊”自顧不暇,短期內不會南下。

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占領了北京,相當於代替明朝“守邊”,將直接面對東北清軍的軍事威脅。招降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後,李自成放松了警惕,將自己的嫡系部隊大部分留在陜西、山西一帶,只有一小部分駐防北京外圍,並沒有向山海關一帶投入一兵一卒。

李自成無限信任吳三桂,但吳三桂對李自成大肆拷掠明朝官員的做法極為不滿。如果不能及時地聯合官紳階層,對“農民起義”進行“封建化改造”,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是站不穩的。在吳三桂看來,李自成這個造反者太不專業,跟他混遲早要倒黴!

舉足輕重的吳三桂搖擺不定,而蠢蠢欲動的清軍直接牽制著大順軍向南征討的步伐。順、清兩大政權必然在北方形成“鷸蚌相爭”的局面,南方的政權有足夠的時間重新組織軍事力量,待兩敗俱傷時坐收漁翁之利,形成比較穩固的南北對峙局面。

其三,江南經濟平穩,沒有直接的軍事威脅。

以蘇浙為龍頭的江南一帶,歷來就是明朝賴以生存的重要財源。即便是“流賊”遍地之時,蘇浙也基本上未受戰火洗禮,除了稅賦加重,偶爾有些“亂民”鬧事以外,社會局勢和經濟發展總體上比較平穩。

李自成在黃河流域活動,目標一直都是明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另一股“流賊”張獻忠跟李自成合作得不太愉快,索性分道揚鑣,主要在長江流域活動。崇禎十年(1637年),張獻忠的部隊在鄖縣被明軍總兵左良玉打得遍地找牙,被迫於次年被“招安”。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再次反水,並將目標鎖定在西面的四川,後來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八月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

此時,鎮守武昌的依然是左良玉,張獻忠忙著打四川,根本不敢順江東下,因此整個江南還是比較“幹凈”的。

毫不誇張地說,南明相對於南宋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但事實卻令人大跌眼鏡:南宋堅持了一百多年,而南明只堅持了十幾年!

歷史太會開玩笑了,整整相差一個數量級!既然有諸多優越的先天條件,南明為什麽如此不給力呢?

仔細琢磨一下我們會發現,南京是“留都”不假,六部兩院也絕非形同虛設,江南的財富當然是貨真價實,但似乎還缺少一點兒什麽。

恰恰是缺少的這麽一點兒卻足以致命!看上去什麽都不缺的江南,偏偏就少一個人——皇帝。

暈!這算哪門子的致命?找個皇帝還不簡單?朱由檢死了,不是還有兒子嗎?

——很遺憾,朱由檢的太子、王子全在李自成的手裏,莫非請他親自率兵護送南下?

那就從朱由檢往上查家譜,不是還有散落各地的兄弟、叔伯嗎?

——這個可以有,而且不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