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驚變(第2/8頁)

永歷元年(1647年)初,清軍在東莞燒殺搶掠,激起民變,鄉民葉如日組織義師奮起抗爭,並盛情邀請名貫東莞的張家玉“入夥”,擔任義師首領。張家玉義不容辭、欣然應允,出面指揮義師的抗清鬥爭。

在陳邦彥、張家玉的帶動下,粵中地區掀起了一場抗清高潮,除了高明、東莞外,南海、順德、新會、陽江、東安(今廣東雲浮)也有義師活動,漸成燎原之勢。

後院的火越燒越大,佟養甲被烤得大汗淋漓,李成棟只得放棄進逼桂林,火速揮師回援,運氣不錯的朱由榔暫時躲過一劫。

李成棟率大軍回到廣東,正值張家玉接到陳邦彥力邀“共舉大業”的書信。三月十四日,張家玉率義師攻破東莞縣城,開始積極準備與陳邦彥一起進攻廣州。

張家玉還沒行動,李成棟的大軍就到了。三月十七日,李成棟進攻東莞,寡不敵眾的張家玉潰敗至西鄉鎮(今屬深圳市寶安區)休整。

從三月到六月,張家玉的義師連續轉戰新安(今深圳市寶安區)、博羅、連平、長寧(博羅縣長寧鎮)、歸善(今廣東惠陽)、增城等地,與李成棟部周旋。

張家玉在廣州以東地區跟李成棟“捉迷藏”,陳邦彥也沒閑著。趁著李成棟大軍被張家玉牽制,陳邦彥聯合高明義師一舉攻占江門。

大家都很忙,佟養甲當然也不能袖手旁觀。盡管手上沒多少兵,但玩點陰招還是綽綽有余。趁著陳邦彥攻打江門,佟養甲派兵偷襲順德,抓走陳邦彥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小妾作為人質,威逼陳邦彥投降。陳邦彥不為所動,奮然提筆,在招降書上寫道:“身為忠臣,義不顧妻子也。”

佟養甲決定撕票,陳邦彥也在積極謀劃對廣州的第三次進攻。第一次進攻是陳邦彥、余龍孤軍出手,結果余龍穩不住,功敗垂成。第二次聯絡張家玉部,結果李成棟大軍回援,搶先對張家玉動手,合擊計劃胎死腹中。

此時,張家玉已經聯絡不上,就算聯絡上了,他恐怕也是自顧不暇,這一次拉誰“入夥”呢?陳邦彥將目光投向了在南海起兵的陳子壯。

陳子壯(1596~1647),字集生,廣東南海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時期任禮部右侍郎,弘光時期任禮部尚書。南京失陷後,陳子壯喬裝逃往廣東。隆武建政,朱聿鍵委任陳子壯為東閣大學士,但陳子壯辭而不就(據說是因為曾與朱聿鍵結怨)。

永歷建政,陳子壯被任命為中極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總督五省軍務。廣州失陷後,陳子壯在南海九江村舉起抗清義旗。接到陳邦彥的“邀請”,陳子壯喜出望外,當即決定聯合行動。

陳邦彥吸取前兩次失敗的教訓,為了一舉拿下廣州,在各方面都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

首先,陳邦彥通過秘密渠道,策反了投降清軍的楊可觀、楊景燁、黃天錫三位將領,安排他們在廣州城內做內應。

其次,陳邦彥還向廣州派出一大批“臥底”,這“一大批”有多大呢?說出來嚇人一跳,整整三千人!——三千“花山盜”詐降清軍,混進了廣州城內。

最後,陳邦彥與陳子壯約定了各自的進攻路線。陳子壯的義師從九江村出發,攻擊廣州的西南方向,陳子壯則率舟師攻擊西北方向,總攻時間定在七月初七。

城外的大軍整裝待發,城內的內應和“臥底”準備就緒,張家玉牽制著李成棟的主力。——天時地利人和,這次廣州戰役想不勝利都難,這個“七夕節”在廣州過定了!

別忙著高興,南明這個時代,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多了去了!

陳邦彥精心謀劃的第三次廣州戰役又以失敗而告終,不是內應和“臥底”不可靠,也不是陳子壯臨陣退縮,而是陳子壯要麽太積極,要麽日子沒算準,竟然早到了兩天!

大家約好的七月初七行動,結果陳子壯的部隊七月初五就到了。——別人還在死等,就您老人家起個大早,這不是添亂嗎?

陳子壯眼看時間還早,也沒有急著攻城,就駐紮在五羊驛等日子。兩天時間,說長不算長,但對於清軍獲取情報而言,足夠了。就在這最關鍵的兩天時間裏,清軍從陳子壯的軍隊中獲取了整個作戰計劃的絕密情報。至於具體過程,有一種說法是陳子壯家僮被清軍俘獲而招供,還有一種說法是陳子壯內部出了一個叛徒和尚,向清軍告密。

總之,約定的進攻時間還沒到,清軍已經掌握了全盤計劃。

得知情報,佟養甲驚出一身冷汗:這情報要是晚來兩天,自己的小命恐怕早玩完了!心有余悸的佟養甲一面在廣州城內大開殺戒,秘密將陳邦彥的三名內應和三千“臥底”全部處死,一面密令李成棟火速回援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