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第2/6頁)

七月,陳泰、陳錦率清軍進攻同安,鄭軍守城部隊寡不敵眾,但依然頑強抵抗。鄭成功自銅山(今福建東山)救援,半道上遭遇風浪,五日後才抵達金門,此時同安已經失守,鄭成功悵然返回銅山。

由於鄭成功糧食匱乏,又遭遇清軍進剿,只得舍近求遠,派船隊前往高州等地,打著“同為永歷臣子”的旗號找陳邦傅買糧。“閩系”的大部分戰船成了武裝運糧隊,鄭成功只有龜縮在海島上等糧食。

魯監國領導的“浙系”軍隊失去“閩系”的策應,漸漸陷入被動局面,福建恐怕很難再待下去了。

永歷三年(1649年)正月,魯監國移駐浙、閩交界的沙埕。六月,張名振攻克三門附近沿海的健跳所。次月,魯監國移駐於此。

後來,鄭彩因駐守廈門的鄭聯遭到鄭成功襲擊,向魯監國求援。朱以海、張名振等人早就對鄭彩憋了一口惡氣,大家同仇敵愾,配合鄭成功痛打落水狗。鄭彩在魯監國政權混不下去了,只有通過鄭芝龍母親黃氏說情,得到鄭成功的寬宥,閑居廈門,終老於此。

雖然擺脫了清軍的追剿和鄭彩的控制,但朱以海不希望困在小小的健跳所苟延殘喘,福建顯然是回不去了,還能往哪裏走呢?朱以海、張名振翻開地圖,兩只手同時指向了一個地點——舟山!

偌大的東南沿海,也只有這麽一塊彈丸之地足以安身了。但是,“浙系”能否在此立足,關鍵還要看“舟山王”黃斌卿的態度。

世事變遷,但黃斌卿依舊沒有任何改變。接下來便上演了一出“舟山版”的“林沖水寨大並火,晁蓋梁山小奪泊”,人物對應關系如下:

“白衣秀士”王倫——黃斌卿 飾;

“托塔天王”晁蓋——朱以海 飾;

“智多星”吳用——張名振 飾;

“豹子頭”林沖——王朝先 飾。

如果對《水滸傳》比較熟悉,下面這段可以跳過。如果不怎麽熟悉,請接著往下看。

當張名振提議迎接魯監國上島時,黃斌卿跟“白衣秀士”王倫一樣,編出一大堆借口,說自己奉隆武為正朔、舟山“地窄糧寡”,等等等等。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你們還是另尋別處吧,小弟這裏廟太小,難容各位大佛。(《水滸傳》中的王倫對晁蓋等人說:“感蒙眾豪傑到此聚義,只恨敝山小寨,是一窪之水,如何安得許多真龍?”)

張名振怒了:扯什麽淡,不就是多你黃斌卿一個嗎?

九月,朱以海、張名振決定訴諸武力,並策反了黃斌卿手下相當不得志的部將王朝先。在王朝先的配合下,黃斌卿及其鐵杆親信全部被秘密剿滅,“浙系”完全控制舟山。

至此,舟山成了“浙系”的抗清中心。

打內戰,反饑餓

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百姓曾喊出了“反內戰、反饑餓”的口號。對於鄭成功而言,這個提法顯然是不現實的,要反饑餓,就必須打內戰!

為什麽?

糧食要麽在清軍手裏,要麽在南明軍手裏,你覺得鄭成功打得過誰?

永歷二年(1648年)八月起,廣東揭陽爆發了一場歷時半年的內戰。內戰的雙方,一邊是率船隊買糧“反饑餓”的鄭鴻逵水師,一邊是駐守潮州的李成棟部將郝尚久。

一個買糧,一個守城,既然李成棟已經“易幟”,鄭成功也奉永歷正朔,為什麽還能打將起來呢?原因其實並不復雜:

其一,潮州是傳統產糧區,這讓致力於“反饑餓”的“閩系”軍隊垂涎三尺。

其二,“閩系”與李成棟的成見極深。

“閩系”將領隨鄭芝龍降清後,都歸屬李成棟的領導。昨天還在戰場與李成棟廝殺,今天就成了他的部屬,因此飽受李成棟及其親信的刁難甚至暗算。即便是廣東“易幟”,李成棟態度依舊,原“閩系”將領紛紛回到福建投奔鄭成功(施瑯也在其中)。

鄭鴻逵來到“老冤家”的地盤上買糧,明碼實價、童叟無欺,郝尚久偏偏從中作梗。剛開始就把糧食當成切糕賣,鄭鴻逵當然不幹。後來不管老鄭怎麽開價,郝尚久就是兩個字:不賣!再多說兩個字:滾蛋!

買不來糧食就得挨餓,沒飯吃的人什麽事兒幹不出來?鄭鴻逵就跟郝尚久杠上了:不賣是吧?爺還不買了,直接改搶!

就這樣,雙方從八月打到十二月,誰也沒占誰多少便宜。十二月十七日,鄭成功親率主力開赴潮州,以“征糧”為名在潮州外圍大肆搶掠。郝尚久率軍“自衛”,鄭成功隨即宣布“郝虜助逆”,開始大打出手,先後占領海陽(今廣東潮安)、揭陽、潮陽、惠來、普寧等地,將郝尚久圍困在潮州城內。

由於“浙系”、“閩系”內訌不斷,陳泰、陳錦對福建的進剿十分順利。僅僅一年的時間,“浙系”、“地方系”占領的福建各地便紛紛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