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第2/10頁)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換誰誰不急?

急也沒用,強盜早跑光了,鄭成功也不敢去找清軍興師問罪,只有拿自家人出氣。於是,鄭芝莞、阮引被處斬,何德被革職,再打一百二十軍棍,只有堅持抵抗的陸兵將領藍登得以幸免。

該殺的殺了,該罰的也罰了,但此事尚未了結,因為還有一個人沒有收拾。

誰呢?

施瑯!

淚奔的施瑯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受康熙委派負責收復台灣的福建總督姚啟聖巧施離間計,誘使偏聽偏信的鄭經殺掉施瑯家眷,逼著施瑯投降清軍。其實,這不過是出於故事情節需要而進行的“蒙太奇”處理,並不符合史實。

歷史上真實的情況是施瑯早就徹底投降清軍了,此次廈門失利便是最初的導火索。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施瑯走上這條路,應該說也是必然的。

施瑯第一次出場,是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跟隨黃道周北上聯絡抗清義師。當時,年輕的施瑯已經初露在兵法和謀略上的天賦,向黃道周提出了“坐鎮贛州、化整為零”的抗清策略,可惜未被“等級觀念”深重的黃道周采納。施瑯雖然官卑職小,脾氣卻不小,見上司固執己見,索性挑子一撂,返回福建。

從這件陳年往事可以看出,施瑯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但為人相當傲慢跋扈,從來都不給領導面子。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隨著官職的晉升,施瑯的這種性格弱點也越來越突出。

投奔到鄭成功麾下之後,麻煩可就大了。施瑯不給領導面子,鄭成功偏偏又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這倆人撞到一起,不出點狀況才是怪事!

剛開始時,鄭成功與施瑯相互還有點新鮮感。施瑯熟諳兵法,排兵布陣往往出其不意,再加上長相英俊(風宇魁梧),因此深得鄭成功的偏愛。

時間一長,“上下同心”的局面逐漸發生變化。施瑯“侍才而倨”的性格不僅沒有任何收斂,反而是變本加厲,全然不顧及領導的感受。鄭成功本來就心胸狹隘,便總想找機會給這個“狂人”潑點冷水。

打潮州,機會終於來敲門了!

施瑯在潮州忍不住,說了幾句實話,鄭成功趁機奪了他的兵權,趕回福建。清軍偷襲廈門時,失去兵權的施瑯依然帶著親兵奮勇抗擊,怎麽罰也罰不到他的頭上。不該罰,那就該賞,鄭成功還是挺大方的,手一揮就賞給施瑯白銀二百兩。但是,施瑯想要的不是物質獎勵,而是“平反”:我在潮州說的話都應驗了,至少得官復原職吧?

鄭成功偏偏忘了這茬,接連發了幾道任命,施瑯看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沒找到自己的名字。直到老部隊的總兵、副將都有了新的人選,施瑯依舊被撂在一邊沒人搭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施瑯被“退二線”了。

施瑯當然不服氣:事情辦砸鍋要被砍(鄭芝莞、阮引),說幾句真話也要靠邊站,你鄭成功還講不講道理?

情急之下,施瑯提出“辭職出家”的請求,試探鄭成功。鄭成功不為所動,在傾力“挽留”的同時,又交給施瑯一項新任務:自行招募武裝,招多少人,給多大官。——你不是閑得蛋疼嗎,自己玩兒去吧!

施瑯徹底淚奔了,真就剃了一個光頭,雖然不出家,但也是“紅塵修行”,帶領著自己的一些親信開始自行招募武裝,同時拒絕跟鄭成功見面。時任援剿左鎮的施瑯之弟施顯也對鄭成功的做法極其不滿,跟著哥哥“組團”抵制,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

就在鄭成功、施瑯“針尖對麥芒”之時,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史稱“曾德事件”。

曾德原系鄭彩的部將,為人“淫縱多端”。隆武時期,曾德被安排到仙霞關駐防。

自從曾德到任之後,彈劾他的奏疏就從來沒有斷過,曾德也一度被解職賦閑。後來,曾德跟鄭芝龍搭上關系,得以官復原職,繼續駐防仙霞關。跟隨鄭芝龍投降後,曾德部劃歸施瑯節制,後來又跟著施瑯投靠鄭成功。

施瑯靠邊站,曾德覺得繼續跟著這只“死魚”混已經沒有什麽前途,便疏通關系、自降身份,投奔到鄭成功的大本營做了一名親隨。(恃鄭氏親昵,逃於鄭所。)施瑯得知消息後,不禁大為光火,立即派人將這個趨炎附勢之徒抓回來斬首。

由於曾德名聲太臭,又“背叛”主子,鄭成功不好說什麽,只是讓施瑯刀下留人,從長計議(馳令勿殺)。施瑯本來就受了一肚子窩囊氣,鄭成功一說情,他殺得更快(促令殺之)。

曾德伏誅,鄭成功也火了:老子的話都不聽,你小兔崽子想造反啊?

永歷四年(1650年)五月,鄭成功決定對施瑯下手。二十日,鄭成功派人秘密誘捕施瑯、施顯及其父親施大宣,羈押於金門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