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諸魚腸劍四

按歷史的記載,吳國這個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的東南富饒國度,最早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紀末(大周朝初年)建國的,建國者是來自陜西的兩個老客:吳泰伯和他二弟。

吳泰伯是後稷的第十三代長孫,老大,一共哥們四個。老四又生下了大聖人姬昌,一副帝王相(四個乳頭),所以老四繼承了周族的領導權(就是季牧師,還記得他嗎),以便將來傳位給這四個乳頭的聖人姬昌。老大吳泰伯和老二看看位子給了老四季牧師了,沒有自己的機會了,呆在陜西又怕被老四一家子討厭,幹脆成全了他們。倆人跑了五千裏,往當時已知世界的最遠處,江蘇省太湖之濱的無錫地區跑來了。

他倆來到了現在無錫市飛機場附近(梅裏鎮)落下腳,不走了。水質的江南,山溫草柔,靈秀醇郁,使他倆大開眼界。按《尚書大傳》記載,吳人喜歡“男女同川而浴”,跟日本人差不多——其實當時中國各地的歡樂谷都是這樣。接著,又看見吳人抓蛇吃,以為上等佳肴,老哥倆大開眼界,這在中原根本是棄之無用的。而吳國人吃魚、吃鱉、吃螺、吃蚌,不覺腥臊,一手攥一把,嘬著吃,就像中原吃瓜子。

一直是吃狗尾巴草馴化而來的小米(粟)長大的吳泰伯,發現江南流行吃大米,白乎乎的像蛆。還好,吃起來沒有蛆味兒。做飯鍋也有特色。老家的鍋灶是建在地面上的,而江南的灶是便攜式可移動的。江南潮濕,架屋而居(有四方支架的懸空竹木棚子)。下雨的時候,灶搬到架子上棚子裏,卻沒有煙囪,竹棚裏冒出蘑菇雲,越冒越多,直至棚頂著火,很不安全。還好,這裏的人不太麻煩他們的灶,因為他們平時總吃腌漬食物,不生火的。用鹽鹵、酒糟弄出來的肉和菜是蠻荒之地的美食,黑不溜秋,像鹹菜疙瘩,天熱也不變質,一個疙瘩吃倆月。

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的吳泰伯看見這裏人不戴冠,光著腦袋,長長的頭發像馬鬃毛那樣披散在後背上,所謂披發,就是現代長發飄飄的女子那樣子。當然也有“斷發”的,就是經常剪短披肩發,像《阿Q正傳》裏面剪了辮子的假洋鬼子那樣,披在脖頸上,類似搖滾歌星。總之不習慣挽髻。為什麽要斷發呢?南方濕熱,溫度比如今還要高兩度,頭發太長的話,粘乎乎的容易生蟲子。所以要斷發,也方便下水抓魚。身上也是緊身短衣,袖口窄小,腰間常束一條麻繩,或者幹脆是超短裙,最糟的是沒衣服,露出渾身蛇鱗一樣的文身當衣服。關於為什麽要文身,說法不一。有的人說:甲骨文的“文”字,是一個仰面躺著的人,胸口畫了花紋,表示他死了,花紋是在追悼會上裝飾他身體的,所以“文”有美化的意思,引申為“文學”(原來文學發源於殯儀館)。還有說法,文身是群居時代防止亂倫的一種措施。遠古人沒有什麽成型的衣服,獸皮一塊,你的我的差不多,不靠文身就分不出張三李四。有了文身,一個女孩要找見自己的“老公”,只要記著肚子上有狗、有雞爪子、有蛇尾巴的那三個帥哥就是了。哈哈。

文身的時候,要用針刺,再加炭粉,皮膚立刻發炎,好了以後,自動留下青藍的紋案——馬、狗、魚、鳥、蜈蚣、雄雞,有的把臉紋得像荷花,美不勝收,有的連私處都細致地紋了。如今一些戲台的臉譜,據說就是依據紋身圖案來的。據說紋身繡面也是為了好找媳婦。

“有禮義之大”、“有章服之美”的文明族類吳泰伯和他弟弟吳老二,喜滋滋來到吳國後,迎接他們的是吳人的圍觀和嘲笑。他倆腦袋上方類似靴子的東西(冠)令土著人嘆為觀止(就像狹隘的人突然看見“本?拉登”頭頂的大鳥窠)。吳泰伯應付群眾圍觀有辦法,他從腰帶上變戲法似的解下一個銅鏡,鏡表面用錫和水銀的溶液擦磨得異常光亮,交給土著人拿著。那土著把它端到眼前,裏邊赫然出現一個類人猿,嚇得連聲尖叫,撇出老遠去。這個戲劇化動作激起了大家好奇心,圍觀者依次搶了鏡子來看,依次鑒賞了自己的尊容,依次尖叫著把它撇到地上。

吳老二則開始變魔術,掏出一個蠶繭,傳遞給每一人,大家不明就裏地把這個鳥蛋摸了又摸。吳老二問:“這不是鳥蛋。我問,誰有水?”大家不懂吳老二的語言,什麽鬼方言,說話這麽侉!紛紛鄙夷他。吳老二比劃著:“水,水!water!”終於有人明白了,端來一瓦罐water。吳老二把蠶繭泡在水裏,手舞足蹈地施了半天法術,然後從蠶繭裏抽出細長光亮的絲來,一段又一段,無窮又無盡,大家都看呆了,鳥蛋裏居然冒出了蜘蛛絲啦!震驚的下巴幾乎全部脫臼,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