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文侯四(第2/3頁)

“募兵制”選出的人叫做“武卒”,錄取之後按各人特長進行編隊,職責與武器各有序列。吳起采取由單兵到多兵、分隊到合成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使武卒完全脫離生產,專心操演,成為“常備兵”,明顯不同於過於業余兼職的“征發兵”,是一種史無先例的創舉,開後代募兵制的先河。這些職業化的軍人,驍勇善戰,立了功還有賞爵和田地,

吳起對於這只能征慣戰的隊伍,像眼睛一樣愛護。他睡覺不設席子,和普通士兵吃相同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行軍時不乘車,而是背負幹糧,堅持與士卒一道步行,從不搞特殊化。這就叫廉平。吳起盡得士卒之心,士卒樂死。據說有一個士兵長了毒瘡,膿血滿身,輾轉呻吟,痛苦不堪。吳起發現這一情況後,便毫不猶豫地跪下身子,把膿血一口一口吸吮出來,解除了這位士兵的痛苦。吳起這種率先垂範、愛兵如子的行為,極大地感動了西河駐軍上下,增強了部隊的凝聚力。

據說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件事後號啕大哭,說:“往年,吳起將軍給孩子的父親吮膿,他父親作戰一往無前,結果戰死了。現在將軍又為我兒子吸膿,兒子也長不了啦,哇~~~”

治軍還需要法令,有一次,一個士卒還沒得到命令就奮勇沖向敵陣,斬獲秦人兩只首級提了回來,吳起不但不給賞,反而立即將他斬首,因為他不聽命令任意行動。吳起還曾“遷木立信”以強化法令的信用。他把一個柱子放在西河駐地,下令:“有誰能把它搬到西門的,行賞。”老百姓爭先去搬。吳起認為民心可用,於是下令“明天攻打某某哨亭,能首先登上去的,授官大夫,賞賜上等田宅。”到進攻時,人人爭先,一朝而拔之。

吳起善用兵,敵國不敢謀,他鎮守西河,與秦人接戰,大仗76次,全勝64次,其余的不分勝負,從未敗績。列國都很看重吳起的成功經驗,相繼學他的樣,啟動常備兵制度。齊國由此出現技擊,秦國銳士、韓人材士、趙人百金之士、楚國選練之士,等等,都是步吳起後塵者。軍隊走向職業化、專業化。

當然,這種招募來的常備軍也有缺點,就是成本高。他們有家產、帶工資,打起仗來也許怕死,一旦死了,再也領不到工資了,家庭軍屬待遇也打折扣了。所以他們無論如何,不能把自己打死,一定要把自己打活(辦法有兩個,一是打仗躲著點兒,把頭貓著點兒;二是必須打勝仗,以免死掉)。

募兵制的另一個問題是,兵員年齡越來越大,戰鬥力下降,而且老兵油子打仗惜力。還有,軍官也會中飽私囊,克扣兵餉,比如虛報五千人,只招一千人,侵吞兵餉,總之,辦法很多,都是後來朝代軍隊裏的可恥花樣。弄不好就激起士兵嘩變。

吳起率領自己的戰勝之師,鎮守西河二十年的同時,又帶兵東去河北策應協助樂羊子對中山作戰,攻滅中山國。同時期,齊國發生內亂。由於叛亂者投奔晉國趙氏,戰火遂燃為國際戰爭。吳起率領魏家軍,聯合趙、韓兩家,與齊將田布激戰於龍澤。齊國的技擊部隊根本不是魏家武卒的對手,一旦交鋒,必吃大虧(荀子語)。果然,齊軍繼上次敗給吳起率領的魯國軍之後,再次敗在吳起手裏。齊將田布戰死,陣亡三萬人,被俘獲戰車兩千輛!(從前春秋時代的大戰役,雙方交戰總戰車數才不到兩千輛,這回光被俘獲的戰車就有兩千輛。)

吳起趕著排出二十華裏長的兩千輛戰車,凱旋回到山西。魏、趙、韓三家聲威大震。乘著勝利之威,三家打發使者去洛陽去見周威烈王,要求晉封為諸侯。周威烈王無可奈何,冊命趙籍、魏斯、韓虔為諸侯,是為趙烈侯、魏文侯、韓景侯。時間是公元前403年。吳起對於“三家分晉”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功莫大焉。

趙魏韓三家分晉以後,山西也就從此被稱為三晉。而晉國國君一時還沒有被廢,成了名存實亡的衰人,只有曲沃、絳城兩塊土地,反倒去朝拜趙、魏、韓三個新的大諸侯國。這種尷尬的局面維持了三十年,直到到公元前376年,大家都解脫了——韓、趙、魏三國諸侯廢晉靜公為庶人(就是和咱們一樣的人),煊赫二百年年、立國七百年的北方霸主——晉國滅亡了。

這一切天翻地覆的巨變,都是由於牛類普遍學會了耕地。牛在春秋末期學會了耕地,鐵器引入生產,人們拼命趕著牛,扶著鐵犁,去開墾新的田野。森林樹嶂被剃光,肥沃的土地打出黃澄澄的糧食。但是這些好東西都沒有上交國君,而是被卿大夫如趙氏、魏氏、韓氏三家把持著,實力不斷積累崛起,終於三分晉國。

遙想晉國當年多少豪族,先軫家族、狐偃家族、三郤家族、欒氏、祁氏、羊舌氏、範氏、中行氏、智氏等等,包括國君一族,在過去的200年中,相繼隕落,宗廟被夷平,子孫被廢平民。如今survive下來的就剩趙、魏、韓三家。趙氏、魏氏、韓氏三家的成功在於開明節儉,因而人心歸附。比如說,他們的畝制面積都特別大,當時每畝交固定數量的糧食稅,畝制大,意味著租稅輕,農民們喜歡去他們那裏種地,於是人氣越來越旺,在封邑上召集和訓練的軍隊也越來越多,勢力激增。而從前的範氏、中行氏畝制最小,不注意惠民養生,所以他們最先滅亡,也不奇怪。智氏(智伯一家)的畝制也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