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欺楚二(第4/4頁)

楚國的失敗,在於楚懷王到底跟秦國好還是齊國好,舉棋不定,反復變化,終於與齊國配合失時,獨進獨退,互相利用,大觸黴頭。韓、魏兩國,本來應該幫助齊楚,卻在張儀多年連橫的統戰工作下,被統戰到秦國那邊去了,幫了秦國,使得楚國在這次會戰中非常被動,極其不爽。

楚國在春秋時代,晉、楚南北爭霸時,儼然一個赫赫強邦,為什麽到了戰國時代就一戰即潰了呢?

我們說,戰國時期,楚國放棄了在春秋時期一貫堅持並領先於北方諸侯的“君權專制化”建設。楚國開始出現封君制度,並且愈演愈烈,封君的數量成為列國之冠,而且不是根據軍功授封,而是根據出身來的,還可以世襲。所謂封君,他類似接收封地的卿大夫家族,這其實是在開歷史的倒車。當吳起來到楚國的時候,通過一番努力,想消除封君對楚王權的威脅,卻沒有善始善終。楚國由於封君勢力的存在而被割的四分五裂,這不得不說是楚國變得不堪秦國一擊的主要原因。

看得出來,實行“君權一元化專制”還是相對“分封制”有好處的,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和戰鬥力。所以秦國一直致力於君權建設,商鞅的變法:郡縣制、職業官僚取代卿大夫世襲家族制、官僚與軍功考核制、嚴刑苛法等等,都旨在強化君權。由於秦國在列國中做的最好,國力也就最盛。它把這種成功的經驗帶到了後來的大秦朝,開創了未來了皇權專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