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欺楚三(第3/3頁)

不管怎麽樣,現在楚懷王同意與結好秦國了,也就是說,同意不再對抗秦國了。通過張儀的長期斡旋,秦人實現了與韓、魏、楚的全面連橫,穩定了自己在西方逐步發展的外部環境。張儀完成連橫楚國的任務,高高興興坐著馬車,拿著黃金一千五百斤(相當於十個大學生的體重),帶著門客,以及楚懷王送他的“駭雞之犀、夜光之壁”,回奔秦國復命。

瀟水曰:楚懷王再次向張儀就範,不是楚懷王膽小懦弱,而是別有原由。這要說說秦楚的邦交歷史。在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王室女子出嫁在外的共十三次,其中嫁往楚國的秦女則多達五次,無論是秦王室女子出嫁國外,還是外國女子嫁給秦國王室,與楚的聯姻都比對其它諸侯國多達一倍至五倍。這種親密關系,隱隱約約地透露出秦、楚兩國的歷史上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淵源。如果追根溯源,可以清楚地發現秦、楚兩國的祖先有極密切的血緣關系。秦人嬴姓,楚人熊姓。古音贏、熊相通。同時,自從春秋中期,秦穆公在崤之戰失利於晉人,楚人在南北戰爭中也敗於晉人,秦楚就開始雙雙聯起手來,互相嫁閨女(比如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娶了秦國美麗公女,但立刻又被老爹奪去)。楚與秦結盟抗晉,秦軍長期襲擾晉國西境,牽制和削弱了晉的兵力,有助於楚國在中原地帶開展的爭霸作戰行動。秦國還曾直接派兵協同楚師進攻中原,如公元前547年,秦楚合兵侵鄭。

楚國幾次遇到危難,得到秦軍的有力支持。如楚莊王初年,“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而秦國出師會合楚人滅庸,消除了重患。後來,楚人被東邊的吳王攻破,又是秦人響應申包胥的哭號前來營救。

秦楚前後百年相安無戰事乃至患難與共的特殊歷史關系,誤導了楚王族,特別是楚王族中守舊的政治勢力,如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夫人鄭袖等,他們貪求利欲,鼠目寸光,在對外政策上,不顧諸國出現的新變化,仍恪守傳統的親秦政策。這種氛圍影響下,楚懷王總是對秦國抱有希望和幻想,禁不起誘惑就親近秦國,對外政策舉棋不定,總想著和秦,所以先是被張儀騙,鬧哄著和秦卻沒得到好處,白挨了秦人打,並且得罪了盟友齊國。挨打之後,張儀找他來和好,自然又跟秦人結好了。

但是,楚王庭上也有反對秦楚結好的有識之士,那就是楚國的牢騷大王“屈原”先生。這家夥三十歲出頭,從齊國出差回來,求見楚懷王說:“大王,真沒想到您把張儀放了。大王從前受欺於張儀,叫喚著非烹了他不可。如今卻不忍殺他,放縱他回去,還聽他歪理邪說,連橫秦國。這且且不可啊!”

屈原真是多事,討厭的嘴巴。人家心裏本來滿平靜的,被屈原一說,心亂起來。跟秦國鬥,哪那麽容易啊?剛剛死了十萬人,還不夠嗎?至少眼下在大戰傷亡之後,沒必要繼續跟秦人再對抗。楚懷王直拍桌子,覺得還是連橫秦國好,於是打發掉多嘴多舌的屈原,讓屈原回家寫詩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