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二(第4/4頁)

不過,說到廉頗的戰功,也不算多麽“赫赫”。他是在前不久(五年前,公元前284年)的五國合縱攻齊戰役中剛嶄露頭角,趁著一哄而上,奪了齊屬的個別地盤。後來廉頗的幾次戰功,都是針對疲頓的齊國興兵而致的。所以這時候的廉頗歲數並不大,並不像戲台“將相和”上面那樣大白胡子的老頭,開口就是“老夫我滿怒胸膛”。戲台上的大白胡子老夫,是受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話的誤導,其實這句話是公元前240年左右(近四十年以後)的事情。此時(公元前279年澠池會時期)的廉頗當在三十歲出頭。

廉頗在評書中的樣子是“面似鑌鐵,黑中透亮,兩道寬眉,斜插入鬢,一雙虎目,炯炯有神,一部銀髯苫滿前胸”。這個描述大約不錯,比較傳神,只是“銀髯”說的不當,即便在十九年後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廉頗當為五十歲許,尚不須“銀髯”。

不管怎麽樣,三十幾歲的廉頗,開玩新聞發布會,就開車上街,見到藺相如的車過來,就上去“別”他。藺相如趕緊急刹車,引車避逆,還常稱病不朝,不與之爭。藺相如的門客以之為怯:“受了這樣的羞辱,庸常人尚且羞之,況於將相乎。我們請求離職,不當你的小弟了。”(趙人喜歡打架,遇上這種羞辱,怎能不按劍而鬥啊)。

藺相如平心靜氣地做了他們地思想工作:“夫以秦王的虎狼之威,我尚且當廷叱之,辱其群臣,怒發沖冠,聳起羽毛與其搏鬥。廉頗之威勇,怎能比及秦王及其群臣,我又何懼於區區一廉頗。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廉頗與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我之所以避讓廉頗,是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善矣哉——!一席話說得風格高亮,真可垂訓千古,門客聞言,無不惶懼誠服。廉頗聽到記者向自己轉告了這些話之後,當場愧疚得無地自容,色急且恨,慚不可當。當即免冠頓首,肉袒負荊,一切面子都不要了,系著發髻,光著膀子背著荊條,在賓客的引導下和記者的攝像機鏡頭追逐下,一路徒步走至藺相如家謝罪。廉頗擁在門外,露著上身的白肉,臨階長跪,向門內頓首報名請罪:“鄙賤之人廉頗,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說完這句發自心腑的話,廉頗眼角夾淚,匍匐待罰。諾大叱咤勇武的將軍,盡暴自己的真誠悔意,把行刑打自己用的荊條都自備背來了,一時場面,感動得賓客無不掩面。廉頗愧疚之意,誠昭於公眾與天地。

藺相如聞訊,也非常激動,連忙從門內緊趨幾步,跑出來雙手攙扶起光著膀子背著荊條的勇將廉頗,以好話勸勉。二人從此相與為歡,號稱刎頸之交!戰國之人的真勇直樸,在這一段裏表達得淋漓盡致,後世之人,無以追比。

後人受此故事感激,在戲劇《將相和》一段中如此再現這段感人的歷史:藺相如攙扶

廉頗唱道,

“老將軍你何必這身背荊杖,

有什麽衷腸話細說端詳。

我雖然在秦邦完壁無恙,

我雖然在澠池會羞辱秦王,

我雖然僥幸封首相,

怎比得你老將軍,

東擋西殺南征北戰,

可算得是蓋世的忠良。”

廉頗唱:

“我這裏謝過了賢明的丞相從今後保江山各獻所長。”

藺相如唱:(二黃原板)

“走向前還大禮推誠揖讓,

(二人合唱)

從今後將相和國富民強。”

這真是一段慨而康的歷史啊。“刎頸之交”意為同生死共患難,後來演化為“生死之交”一詞。一個人終生未必能得到如此真誠的朋友。在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政治宦海中,這種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得失的事尤為難得。這也是“將相和”故事歷久不衰、千古傳誦的原因。周恩來總理特別推崇這出京劇,生前經常陪同外國佳賓一同觀賞,並親自為之講解,大有頗以藺、廉風格自況之意。

這裏我們領略了“藺相如”胸懷國邦的大心境,而多半忽視了廉頗知恥而不自匿的君子嚴厲自律之道。廉頗勇於自暴其“醜”於萬人及媒體,不欺人、不欺己,不遮遮掩掩。這種直面勇改、不計顏面的可貴行為,是愛面子的中國人在習慣中所少有的,更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