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史

讀史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了解。

讀史可以讓我們獲得很多樂趣,可以知道“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怎麽生的,也可以知道“春秋霸主”齊桓公是怎麽死的,可以知道楊玉環是多麽美,也可以知道鐘無艷是多麽醜。

此中讀史有如幼兒識字,記住了,知道了,為娛樂,為充實。第二重,明白。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我們常常處於各種“道理”的教化之中,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他明白的人生道理不斷積累和更新的過程。

從小,我們就被一個個經典的歷史故事熏陶著:讀《孔融讓梨》讓我們知道了要謙讓,讀《華盛頓與櫻桃樹》讓我們知道了要誠實。我們被感染著,被教育著,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卻很少思考一個問題:這是真的嗎?

我們熟悉的歷史大多是由故事組成的,但歷史卻不僅僅是故事。故事是因結論而存在的,它告訴了我們價值選擇的方向,卻沒有告訴我們現實社會的行為選擇。讀史可以讓我們剝掉抽象出來的邏輯關系,明白真正的人生道理。革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嗎?農民起義都是正義的嗎?工人階級具有最徹底的革命性嗎?農民的思想是僵化的嗎?只有在真實的歷史中,我們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第三重,把握。

中國為什麽會來到這裏?我們為什麽沒有走到美國的行列裏去?我們為什麽搞了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要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什麽會出現貧富分化?為什麽要學習科學發展觀?……

作為一名“政治老師”,許多學生問我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只能告訴他們:只有站在生物進化史上,我們才能搞清楚為什麽人沒有尾巴。同樣,只有站在晚清以來的中國奮鬥史上,我們才能明白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麽,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麽。歷史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選擇,都是各種因素綜合的必然結論;我們看到的和反思的一切,都只是歷史邏輯中的一個鏈條。我們為什麽走到了這裏?只能從歷史中去找到答案;我們的社會為什麽會出現如此問題?也只能從歷史中去找到答案。克羅齊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朱光潛就是從這個層面上理解的。

(二)踉蹌而行

政治老師告訴我們,人類歷史分為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真實的歷史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算式的推演過程嗎?歷史是人的歷史,它必然蘊含著人的主觀意志而成為人類主動的行為選擇,因此,它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動性的。因時代發展而產生的一切觀念,必然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發展——或者是方向,或者是進度。

真實歷史道路的選擇,強勢者(集團或個人)的主觀選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細想起來,它又是強勢者隨心所欲的嗎?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是這條路走得如何,卻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

晚年的乾隆,努力保持著“天朝上國”表面的尊嚴,然則幾代君主的努力,最終還是無力挽回江河日下的敗局。

一個考了四次秀才都沒有成功的“天王”,扯起了反孔的大旗,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然而只走了十四年的“光輝”歷程。

一個懷才不遇的“神童”,從改造孔子起步,七次上書,終見皇帝龍顏,轟轟烈烈的維新,殺了六人,關了兩人,剩下自己在舒適的“考察”和奢侈的晚年生活中憂國憂民。

相比於前二者,真正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可能就算那幫子“道不同”的洋務派,富國強軍的根本目的卻導致了地方實力派的崛起和西方民主思潮的湧入,推動了中央集權專制的結束。

十六年的混戰,中國國民黨終於實現了名義上的國家統一,然而二十二年後,中國共產黨卻最終奪取了國家政權。

中國共產黨對這個社會有著絕美的設想,對中國未來發展有著良好的期望,並且也熱切地希望那一天盡快到來,但是,歷史同樣並不隨心所欲,我們一直在各種艱難曲折中摸爬滾打。

新中國的建設,止步過,後退過,仿徨過,徘徊過,然而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國民生產總值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汽車超過九千萬輛,“神舟”問天,航母下水,英國內閣學習十七大報告,印度總理要求“人人捧讀”溫家寶總理講話。

細品一下一百七十三(1840-2013)年來的中國近現代史,我們會發現,她遠不如古代中國走得那樣四平八穩、雍容華貴。比較而言,近現代中國史的腳步明顯地淩亂了,少了按部就班,少了氣定神閑,而多了期盼、掙紮、反思與比較。韓愈《贈張籍》中有兩句詩,“君來好呼出,踉蹌越門限。”以此來形容中國社會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