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府哥雍正笑到最後(第3/4頁)

有一種說法,這種說法還出自雍正,他認為如果康熙真想立胤禵就不會讓他在外帶兵。康熙本身年老多病,如果真想立誰,肯定把他放在身邊,以保完全。這種說法有道理,但是忽視了一個細節,康熙是一個對自己身體非常自信的皇帝,他從不覺得自己會不久於人世,對他來說,立一個人跟讓這人在自己身邊沒有太大的關系。

那麽,到底誰是康熙心目中最適合的人選呢?說實話,還真沒有特別完美的人選,就個人喜好來說,康熙更喜歡胤禵;但是從理智上來說,他認為胤禛更適合做一個皇帝。作為一個經過大風大浪的年老皇帝,康熙看人還是有一套的。正因為感情跟理智產生沖突,他才遲遲沒有作出決定,他還想繼續觀察,換句話說,他是想多給胤禵一些機會,如果他能抓住機會,立下戰功,並且不斷成熟老練,那麽皇位就是屬於他的。

很顯然,胤禵並沒有讓康熙特別滿意。

雍正繼位戒備森嚴

康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皇帝,相信在內心深處他是自信自豪的。然而,太子一事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在封建社會裏,皇儲絕不僅僅是家事,而是國家的大事,這事如果沒處理好,政績得扣分。

康熙第一次廢了太子後,大病一場,大男人都流出了無奈的淚水。第二次廢太子,他說啥事都沒有,感覺很稀松平常。真是這樣嗎?恐怕還是康熙的要強之語,第二次廢掉太子後,康熙也很傷心,體質明顯下降。

康熙最後是帶著遺憾去世的,他本是一個傑出的帝王,卻因為沒處理好儲君的事,留下了心頭大憾,臨死都沒有幸福的感覺。

康熙一死,皇位落到雍正手中。雍正還沒坐上皇位,社會上就流傳他“弑父篡位”的傳言。流言說雍正給康熙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過之後就腹中絞痛而死。這個傳言是沒有道理的,康熙當了六十一年的皇帝,警惕性相當高。加上太子事件,他對其他人從來不敢過於相信,雍正想要通過下毒謀害他,委實不太可能。而且,了解康熙生活習慣的人都知道,康熙是不喝人參湯的。

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重,蘇州織造李煦給康熙上密折,請求康熙賜給曹寅一些人參,當時康熙是這麽回答的:“南方庸醫,每每用補劑,而傷人者不計其數,須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參,今得此病,亦是從人參中來的。”在康熙看來,服用人參是南方人的習慣,北方人跟人參不合,康熙自己就不吃人參,怕“無益有損”。

西洋人馬國賢詳細地記載了康熙駕崩:

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我當時與安哥拉神父暫住在皇上的一個叔父家中,當晚吃過晚餐,突然聽到一陣陣嘈雜的聲音從宮中(暢春園)傳出,我深諳這個國家的情況,因此立刻將室門關閉,同時告訴我的同伴,如果不是皇帝駕崩,就是北京城發生暴亂了。

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我攀上了一堵臨街的墻向外面張望。令人吃驚的是,我看到大群馬隊正在向不同方向疾馳,最後,在一隊步卒通過時,我聽到他們在交談中說:“康熙皇帝晏駕了。”

後來,我從禦醫口中獲知,康熙皇帝欽點四皇子雍正為繼承人,立刻即位,並得到眾人的擁戴。新皇帝首先要做的,是為大行皇帝(死去的皇帝)更衣,並在當晚移靈。新皇帝則乘馬在眾皇子、皇孫和宗室王公簇擁,以及無數武裝士兵護衛下,前往紫禁城。

第二天,我和安哥拉及賽格羅神父回到京城,原想去宮裏向康熙皇帝之死表示悼念,但卻始終沒有獲得允許。康熙皇帝崩逝後數日,當大喪儀注正在進行,新皇帝雍正同時宣布了大行皇帝的遺詔,正式宣布由他繼承皇位。這在整個帝國,興起一陣驚詫。

從馬國賢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雍正即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這往往是一種危險的征兆。當別人反應過來時,第一句想說的話是:“怎麽是這個人當皇帝?”第二句話可能就是:“憑什麽啊?”

雍正對危險性估計得很足,所以康熙死後第二天,他就命令隆科多關閉京城九門,這樣一來,那些想興風作浪的人也就沒有機會。

康熙在清朝皇帝中並不算是猝死,從生病到死亡有一個星期的時間,不像雍正,從不舒服到暴斃只有兩天的時間。蹊蹺的是,在清史中,康熙之死留下了太多的疑點,根據實錄的記載,康熙的病是一天天好轉的,當然這個不可信,很可能只是一種假象,或者是康熙自己的感覺。最可疑的是禦醫的診斷、用藥的經過在史書裏只字未提,有人可能會說史書一字千金,生病用藥這些小事不值得書寫進去。事實不是這樣的,清末的同治和光緒之死都有大量的就醫診斷用藥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