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曾剃頭來了(第3/8頁)

一碰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時候,清軍就到處抓人來做苦力,這麽做法是典型的擾民。曾國藩親自在第一線,他知道老百姓都很反感官兵一有事情就抓人去做,所以他特地增加了長夫制和帳棚制。什麽是長夫制呢?也就是說每一個營配備一百八十個長夫,這些人就是用來幹活的。以後,士兵可以專心作戰,不必當全能士兵了,打好仗就行了。所謂帳棚制就是各營自帶帳棚,確保紮營的時候士兵有地方住,這就避免了士兵們搶占民房,說白了也是為了嚴肅軍紀,取得老百姓的支持。

不同的人領導的湘軍營制也不相同,只是說曾國藩的營制是主流,也是最成熟最有效果的。

曾國藩對練兵也非常重視,這一點跟楊秀清是一致的。曾國藩曾說,有兵不練跟沒兵一個樣,兵不練精跟沒練一個樣。所以曾國藩從不讓新兵上戰場,要上戰場首先在練兵這塊已經過關了,這就是為什麽老師吳文熔和好友江忠源戰死的時候,曾國藩一直沒有伸出援手。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想把自己的家底全部賠進去,要想不賠,必須將兵練精,曾國藩深深懂得兵貴精不貴多的道理。

在陸軍這塊,太平軍和湘軍勢均力敵,但太平軍的水師明顯比不上湘軍。雖然太平軍水師數量龐大,但編制非常混亂,作戰效率很低。

打仗有時候打的是政治,曾國藩這人在政治上非常高明,為了統一軍心,振作士氣,他親自編寫了不少軍歌,其中有《愛名歌》《解散歌》《陸軍得勝歌》《水師得勝歌》等。

而且,曾國藩討伐太平天國的檄文非常高明,他一下子就抓住了對方的要害。曾國藩閉口不談民族矛盾,他死死揪住太平天國打倒孔教、打倒傳統這點,把這場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變成東西方的文化之爭,變成孔子與上帝之爭。在當時的中國,誰更有市場一看就知道。曾國藩還強調地域矛盾,說太平軍在廣西起家,只注重廣西人,把其他省份的人看得豬狗不如。

不久,胡林翼的湘軍也並入曾國藩的部隊中,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已經初具規模,足以和太平軍抗衡了。

世事真是因緣巧合,曾國藩辦湘軍原本只是為了給江忠源補充兵源,沒想到江忠源戰死,他自己不得不從幕後走到台前。我們不知道曾國藩對這樣的結果是感到高興呢還是壓力很大,總之他真的站出來了。

剛開始的時候,曾國藩也不是很順利。

太平軍將領林紹章進入湖南後,一路攻城略地,占領了不少地方。隨後,林紹章打算占領湘潭和靖港,然後圍住長沙。曾國藩讓滿洲將領塔齊布率一千三百人、江忠淑率兩千人,前往湘潭阻止太平軍。

塔齊布和江忠淑抵達的前一天,林紹章已經拿下了湘潭。塔齊布和江忠淑都認為趁著太平軍尚未站穩腳跟,立即進攻。林紹章也可算得上是一員猛將了,加上他指揮的是太平天國的精銳部隊,所以難免不把湘軍放在眼裏。正因為這樣,一交戰的時候他就傻眼了,他是真沒想到這次遇上勁敵了,這些訓練完不久的湘軍居然比清廷的正規軍還能打。

其實湘軍人數也不多,也就三四千人,林紹章萬萬沒想到自己手下身經百戰的將士居然被這些鄉勇打敗。倉皇之中,太平軍退入城內堅守。

這時,曾國藩的水師部隊也抵達湘潭城外,水陸兩軍聯合作戰。林紹章也不服氣,他是真不信這些人真這麽厲害,覺得一定是僥幸。可惜,事實就這麽殘酷,由不得林紹章不信,林紹章十次出戰十次失敗,打到最後手下的人都快死光了。走投無路之下,林紹章帶著四個親兵連夜出城逃到靖港。

曾國藩心血來潮,想親自指揮攻城戰,拿下靖港。諷刺的是,曾國藩訓練出來的湘軍雖然無敵,但他自己指揮起來卻手忙腳亂,就像一個新手第一次駕車一樣。湘軍的兵力雖然是城內太平軍的幾倍,居然屢次被太平軍擊敗。一旦失敗,就有人想開溜。曾國藩治軍甚嚴,他拿著劍站在大旗後面,大聲說:“過旗者斬。”

很多鄉勇也很聰明,他們不過旗,而是繞著旗逃跑。曾國藩氣得都快吐血,居然跟江忠源一樣投水自殺,幸虧被屬下救了。

羞憤歸羞憤,既然活下來就得好好活著,開心地活著。靖港一戰,曾國藩大敗,但為了鼓舞自己生存的信心,他居然在給鹹豐的奏折裏巧妙地把這次慘敗說成是小勝。曾國藩確實有人所不及的一面,他既不怕死,又很熱愛生命,這樣的人是無敵的。

湘軍四虎將

靖港之戰給曾國藩的打擊很大,他原本以為自己很厲害的,隨便派兩個人就能擊敗林紹章,怎麽親自上陣反而效果更差?

他不得不反思了,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曾國藩後來總算想清楚了,自己不屬於那種親臨戰場第一線的人,自己不是李廣,而是一個運籌帷幄的人。練兵你行,建立軍制你也行,調兵遣將你還厲害,如果你連親自上戰場這樣的事情都能幹得出色,那你就是全才,下面的最怕碰到全才型的領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