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命苦的皇帝(第2/6頁)

道光朝最大的弊病是暮氣沉沉,大家都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方針,沒有人會提出實質性的問題,更沒有人會說一些讓皇帝不高興的話。鹹豐做皇子時就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他不理解道光為什麽要那樣,也許鹹豐直到死都沒有明白,因為他死得太年輕了,才三十一歲。如果他活到道光的歲數可能就明白,對一個最高領導者來說,有時候朝政振作與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切都符合自己的心情,自己能夠很舒服很快樂地面對每一天,不會有人在耳邊聒噪,說一些破壞心情的話。

鹹豐下達求言詔不久,大理寺卿倭仁對用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倭仁說的多少有些道理,我們不妨總結一下:

一、就性格來說,君子看上去木訥笨拙,小人看上去機巧奸詐,君子淡定,小人急躁。

二、從胸懷來看,君子愛惜人才,小人排擠異類。

三、在志向方面,君子志存高遠,以國家元氣為重,小人注重私利,以斂財升官為重。

四、從氣質上說,君子剛正不阿,小人善於揣摩,阿諛逢迎。

五、對待君主時,君子敢於直諫,小人卻百般奉承。

六、在寫奏折時,君子動輒提醒人君要警鐘長鳴,而小人卻百般歌頌,讓人君消磨鬥志。

倭仁的這段分析大體說中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但是人善於偽裝,光有理論肯定不夠,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鹹豐求言也是有限度的,對於那些將批評的矛頭直指自己的官員,他大動肝火,將奏折扔在地上。所以說,葉公好龍容易,真心愛龍難。

成立智囊團

鹹豐急切地想補救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為了重振大清,他首先罷免那些手握實權但不幹事的權臣,接下來就是成立自己的智囊團了。

鹹豐首先要提拔的人是林則徐,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已經爆發,鹹豐將鎮壓的任務委托給林則徐。幸或不幸的是,林則徐在前赴兩廣總督的任上病死。

鹹豐提拔的第一個智囊是祁寯藻,他是嘉慶十九年的進士,當過道光、鹹豐、同治的老師。在道光朝,祁寯藻已經當上了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和戶部尚書。作為一個對外政策的強硬派,他極力反對穆彰阿等人的妥協政策。祁寯藻還是一個詩人大學者,他保舉了一大批寒門士人,在仕林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他更多的是一個文人,並不是一個有魄力的改革家。

鹹豐提拔的第二個智囊就是他的恩師杜受田了,杜受田在鹹豐二年就已去世,所以他到底有幾斤幾兩很難說清楚。杜受田工於心計和謀略,有一定的才能,鹹豐即位後,奉他為帝王師,加封太子太傅頭銜,兼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杜受田相當於當朝宰相,鹹豐感於他的擁戴之功,對他言聽計從。杜受田掌權後,也確實做了一些好事,他重新啟用了在鴉片戰爭中獲咎的林則徐、周天爵等人,讓他們鎮壓太平天國。周天爵才具雖然一般,但確實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挖空心思剿滅太平軍。

杜受田死後,鹹豐心裏很空虛,感覺失去了臂膀。

在鹹豐提拔的這幫人中,肅順是最有膽識的一個。肅順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七世孫,在鹹豐朝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當然時人對他有一些偏見,這是難免的,人們對一個被扳倒的鐵腕人物是不會有好語氣的。

肅順這個人極為愛惜人才,尤其重用漢人,常能做到禮賢下士。鹹豐用他的目的就是為了一掃官場陋習,肅順這個人做事雷厲風行,做事剛猛,頭腦又特別精明,對腐化墮落的八旗子弟態度很嚴厲。肅順雖然是滿人,但他好像非常看不慣滿人,經常說八旗子弟的壞話,反倒是極為欣賞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這些人。在對外關系上,肅順跟林則徐一樣,也是一個非常強硬的人。《清史稿》對肅順的評價相對客觀,認為他是一個對大清有重大貢獻的重臣。

文慶也是鹹豐非常重視的一個智囊,文慶是滿洲鑲紅旗人,在道光年間,文慶當上了軍機大臣和尚書等職,後來又被免職。鹹豐登基之後,重新啟用他,文慶不僅官復原職,還被逐步加升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在鹹豐看來,文慶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在重用漢臣這塊,文慶跟肅順是一致的。文慶重用漢臣的理由很樸實,他說他們都是從民間走過來的,深知百姓疾苦,不像我們這些身居廟堂的人只會空談。文慶的主要任務是在人事這塊給鹹豐提建議,鹹豐六年,文慶去世,臨死前他還對鹹豐說,哪些督撫不堪勝任,應該換掉,確實是不辱使命的一個大臣。

剛開始這段日子鹹豐確實是非常賣力的,很想有些作為,後來逐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跟他的祖父嘉慶、父親道光一樣,順其自然吧!反正我是皇帝,活著得好好享樂才算便宜,為了國家勵精圖治,反而不討好,太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