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曇花一現的變法

如果說,甲午戰爭前,光緒還能容忍慈禧把持權力不放的話,現在他完全不能再忍受了。慈禧如果能把國家治理好,戀權就戀權吧,可如果她把持朝政把國家帶向不歸路,那是萬萬不行的。

變法這根救命稻草

甲午戰爭就像一場噩夢,噩夢雖然過去,陰影卻持續籠罩在大清國的上空。

在這場噩夢中,受傷的是全國人民,受傷最深的還是光緒和李鴻章、袁世凱這些有強烈時代責任感的人。尤其是光緒,自中國戰敗後,日夜憂憤,既恨日本的強橫野蠻,又恨自己不能控制朝政大權。

如果中國是敗在西方列強的手下,光緒還能理解,但這次擊敗大清的是彈丸小國日本,在光緒的印象裏,日本從來就不比中國強,怎麽突然間就這麽強大了?

光緒開始反省,他決不允許自己做亡國之君,所以必須要自強。光緒雖然天性有仁弱的一面,但骨子裏是非常要強的。

甲午戰爭後,中國變成了一個任人宰割的羔羊,西方列強紛紛把魔爪伸向中國,不斷在中國發展勢力範圍。面對這個局面,光緒陷入了深深的危機感中。為慈禧太後畫像的美國女士卡爾這樣描述當時的光緒:“之前光緒皇帝對國事沒有太多的主張,而對於中國將來之進步,亦漠不關心……中日一戰而後,中國割地賠款,莫大之恥辱,光緒皇帝如夢初覺,慨然以發憤自強為己任。故中日戰前與戰後的光緒皇帝,不啻判若兩人。”

如果說,甲午戰爭前,光緒還能容忍慈禧把持權力不放的話,現在他完全不能再忍受了。慈禧如果能把國家治理好,戀權就戀權吧,可如果她把持朝政把國家帶向不歸路,那是萬萬不行的。

要救國圖存必須變法,光緒一向怕慈禧,可這時一股強烈的責任感賜予了他莫大的勇氣,但他還不敢直接向慈禧表達自己的心意,而是找到了慈禧的心腹奕劻,讓他轉告慈禧:“我不能做亡國之君,如果不能把權力交給我,我寧願退位。”

光緒等於是向慈禧攤牌,如果不給我權力變法,這個皇帝我不做了。

慈禧雖然不願意放權,到事到如今,自己搞得一團糟,再不放權就說不過去了。

無奈之下,慈禧只好點頭,但她告誡光緒:“施行新政不是不可以,但不能違背祖宗的大法,再怎麽改革,也要保證江山姓愛新覺羅。”

慈禧的真實意思是:“我可以讓你搞新政,但你的所作所為必須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光緒的維新思想深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影響,這裏還得說說恭親王奕,變法還沒有開始,這個昔日主持洋務運動的領袖就去世了。晚年的奕變得較為保守,他對變法持相當慎重的態度,他知道光緒的變法太過激進,將來刹車可能有點困難,他擔心變法變到最後,中國會變成民主共和國,而不再是愛新覺羅的江山。

就在這一年,奕去世了。這對維新派是個好事,但也是個重大的損失,如果有奕在,或許變法不會那麽快收場。

1895年5月,康有為發動一千多個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變法圖強,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當時保守派扣留了這份上書,康有為鍥而不舍,又給光緒上了一道奏折。經過重重的阻力,這封信終於遞到光緒的案頭。光緒看到康有為的奏折,如受電擊。

康有為是一個懷才不遇的舉人,自幼被視為神童,沒想到後來發展卻很不順利。沒能步入仕途,康有為選擇了教書,慢慢地名氣越來越大,許多人慕名跑來跟他學習,其中有一個叫梁啟超的年輕人。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得意門生,師徒二人都是一流宣傳家,甲午戰爭後,在光緒的支持下,他們辦了一份《萬國公報》,這個報紙旨在宣傳新思想。當時,袁世凱也是一個對新思想熱血沸騰的人,他受清廷委托,正在主持練兵事宜,一步步掌握實權。

1897年,德國占領了膠州灣,康有為借著這個機會,再次上書請求變法,主張效法明治天皇和彼得大帝,進行劇烈的軍政改革。康有為還強調,變法國家才能保全,不變法就會亡國,變得越徹底國家就越強,只變一點點仍然會亡國。

康有為還建議為了保證變法妥善執行,應該設立一個“制度局”,在制度局下面設立十二個分局:法律局、稅計局、學校局、農商局、工務局、礦政局、鐵路局、郵政局、造幣局、遊歷局、社會局、武備局。

光緒想召見康有為,卻被朝中守舊派大臣阻撓,根據清朝規矩,受皇帝召見的大臣必須四品以上。光緒無法,只好讓總理衙門先接見康有為,接見康有為的是翁同龢、李鴻章等人。翁同龢是非常欣賞康有為的,他曾多次在光緒面前推薦康有為,說這個人的才能是自己的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