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崇禎(上)

在張偉紮根台北,劍指台南之際,北京紫禁城乾清宮大殿的金鑾椅上,端坐著一位面白無須的青年男子,頭戴翼善冠,身著四團龍袍,腰纏透犀腰帶,因天氣溽熱,大殿內雖陰森幽暗,但通風不佳,殿內眾人也只待了一個時辰不到,便各自汗透重衣。

那青年看在眼裏,只不做聲,眼見各大臣額角冒汗,卻只是端坐不動。峻刻寡恩,正是大明天子的一慣傳承。此人正是剛繼明熹宗朱由校皇位而登基為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他逝後廟號繁多,有懷宗,毅宗,思宗之說,不過現下繼位一月有余的皇帝,此時正躊躇滿志。雖遼東之地已失大半,天啟七年正月後金又征伐朝鮮,大大明眼看要失去最忠實的盟友及遼東最重要的戰略夥伴,三月,陜西王二率眾起義,殺知縣張鬥耀,困擾崇禎帝十七年的明末農民大起義已然拉開序幕……但現在這位皇帝對末來仍是充滿信心,“中興大明”在他看來,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現下在殿內召集諸閣老大臣議事,議題卻不是什麽軍國大事。新皇繼位,已定了開明年為崇禎元年,詔告天下,除此之外,便是先皇陵寢奉安的大事。現下議的,便是選址,動工,命名等事。選址的事情其實最為簡單,自永樂十一年,成祖長陵峻工之日起,直至熹宗病逝前,北京城外的天壽山已安葬了大明帝國的十一位皇帝。雖說二十裏內沒有那麽多的龍脈,不過子孫相依為陵的做法早已約定俗成,在這種事情上與祖宗成法對著幹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故而熹宗皇帝葬於天壽山亦是必然之事,八月底的時候,新繼位的皇帝便派了大學士施鳳來、司禮監的李永貞勘探陵寢地址,八月初,便已將地址定在世宗皇帝永陵東北一裏處。適才工部尚書薛鳳翔在殿上題奏:“各陵惟長陵、永陵、定陵為壯麗,而皆費至八百余萬。今議照慶陵規制,可省錢糧數百萬,查慶陵曾發內帑百萬,謹援例以請。”原以為順理成章的事,敦料皇帝大發雷霆,當即將題本擲還,令工部尚書仔細核算,不得因循舊例。

各人眼見皇帝如此,一時間到也不好轉彎,大學士黃立極眼見皇帝怒氣未消,只得向崇禎帝奏道:“臣亦知現下內廷堅難,內帑乏用,臣願捐白銀二百兩,以助陵工。”

他這麽一開口,其余諸臣便也紛紛奏請捐錢,依官職大小,幾百幾十兩白銀不等,崇禎見諸臣如此,臉上神色漸漸和霽,向諸臣道:“諸臣工肯如此為朕排憂,朕心甚慰!國家多事,皇兄陵寢又不可馬虎完工,朕心甚是憂急。也罷,便從內帑撥銀五十萬,以期陵工速成!”

他這般慷慨激昂的掏出銀子來,殿上諸人一時間竟不知如何做答為好,半響,方有那薛鳳翔奏道:“陛下,恕臣死罪,工部現下也拿不出什麽銀子來,內帑五十萬絕不夠陵工所需……”

“那汝有何辦法陳奏?”

見薛鳳翔吱吱吾吾的不敢說話,便帶有威壓性質的又逼問一句:“內帑不足,工部也拿不出錢來,那先皇陵寢便不修了麽?”

此時他剛剛即位,若換了十年後,只怕立時便喝令大漢將軍將這倒黴尚書拿下,剝職為民,甚至下牢、砍頭,也未可知。

那薛尚書見皇帝發火,只得將免冠跪地,求饒道:“臣愚魯無能,請陛下治罪!”

眼見皇帝面沉如水,雖不致於將薛鳳翔治罪,一頓訓斥卻也是免不了,黃立極便又奏道:“臣以為,薛尚書所言是實,現下陵工所需銀兩確嫌不足……”見皇帝面色愈加難看,便急速說道:“臣的意思是,可以加大捐納的範圍。這個,臣以為,普通臣工願意報效者,也可以少量捐獻一些,還有,百姓們捐銀子的,可以給個出身。比如捐銀二百兩的民間俊秀,可以參加中書考試……”

崇禎帝聽到此處,乃點首道:“此議甚妥,詔令頒行。諸卿,朕初臨大寶,望諸臣工皆能戮力效命,若有因循守舊、懈怠敷衍的,朕絕不輕饒!”

說罷起身,自回內廷去了。此番召見臣工,原本也不是大起朝會,本來可以在平台召見,或是太和門召對,不過崇禎帝新登大位,為人又剛愎自負,現下那魏忠賢雖頻頻告病,威勢已失,但魏黨經營多年,皇帝急欲樹立自身的權威,而這皇家大殿,自然是建立皇帝自信的最佳場所。

“國家歲收四百萬銀,一個陵工便要一二百萬,諸臣工不理會朕的苦衷,一心買好那魏忠賢,難道朕不感念皇兄的思德麽!”

回到大內坤寧宮內,崇禎兀自恨恨不已,周後見他額頭布滿了細細密密的汗珠,又氣的神色不寧,忙轉圓道:“陛下即位不久,大臣不附也是常理,待將來慢慢換上體已的,也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