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厚厚的羅帳後,一雙獵鷹般的銳利眼睛(第2/4頁)

武氏這個時候,並沒有任何不滿的表示。她采取了三種手法:一是討好王後;二是討好皇帝;三是討好眾人。她得以重新返宮是由於王後的幫助,她能夠晉升為昭儀也是得力於王後的幫助。武媚娘的成功上位,並不是僅靠色相,而是她善於利用矛盾,才逐漸上升的。

高宗皇帝繼承大統之後,即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永徽之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朝廷內外一度風平浪靜。除了晉州發生地震、恒州暴雨成災之外,幾乎無事可述。這時候後宮的爭鬥隨著武媚娘的回歸,有了另外一種解讀的可能。

王皇後可能因為生理原因,或是運氣實在不好,連一次懷孕的征兆都沒有。當時最受高宗寵愛的是蕭淑妃。在高宗的東宮時代,她是次於王妃的良娣。淑妃是僅次於皇後的四夫人之一,正一品。她生有一子二女,在母憑子貴的後宮,又加上皇帝的寵愛,她沒有理由不恃寵而驕。

在蕭淑妃咄咄逼人的權勢面前,王皇後的影子顯得暗淡無光。由於其他皇子們的母親身份都比蕭淑妃低微,於是從後宮到朝堂內外,很多人都猜測:蕭淑妃所生的皇子,雍王李素節,很可能超越其他皇兄,被冊立為太子。

王皇後是太宗指定的,在太宗生前,王皇後頗受重視,但那只是表面的情形而已。當王皇後還是東宮妃時,高宗李治就已經暗暗賦予了蕭淑妃別樣的恩寵。

隨著高宗即位,王氏登上皇後的位置,但是她心裏依然抹不去對蕭淑妃的羨慕嫉妒恨,多少不眠之夜裏垂淚到天明。尤其在聽到雍王素節可能成為天子的消息,她擔心有朝一日皇後的位子可能也要被蕭淑妃搶奪走,發自心底的憤怨就像一團火一樣在燃燒。

王皇後的父親王仁祐並沒有特殊的才能,因女兒當上皇後,被封為魏國公,官居從一品。其母親柳氏的娘家,世世代代都是關中豪族,柳氏的叔叔柳亨的妻子,是太宗的長女襄陽公主的女兒。因此,王皇後的娘家不論父母雙方,都是與皇室有姻親關系的望族。王皇後的舅舅柳奭,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為宰相班子成員之一。

王皇後不受高宗李治寵愛,也沒有生育,對王、柳兩大家族來說,是個大問題。母親柳氏與哥哥柳奭經常在一起商討,卻找不出排擠蕭淑妃,使王皇後得寵的好辦法。可是,又不能不管不問,任事態這麽發展下去,否則雍王素節就有可能被立為太子,那麽皇後的前途就更加危險,甚至對王、柳兩大家族來說,都是一場輸不起的賭局。柳氏兄妹最後商定的策略是:將其他皇子納為皇後的養子,再冊立為皇太子。

最後以生母的身份卑賤及皇子長幼有序為標準,選擇皇長子陳王忠為王皇後養子。忠成為皇後的長子,受到準嫡子的待遇,使其有可能成為太子。

2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武則天在宮中生下一男,取名為李弘。這時,武則天已經搬出了皇後為她安排的住房,住進了後宮中另一處宏偉而美麗的宮殿。

同年七月,王皇後的義子陳王忠被冊立為太子。這一年裏,在後宮所發生的盤根錯節的立儲風波看似末端小節,但它卻直接導致了日後官中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紛爭。

蕭淑妃在後宮佳麗中算是出類拔萃的,容貌艷麗,舉止高雅,深得高宗李治的寵幸。

高宗曾不止一次在她面前許諾,一旦時機成熟,他將立蕭淑妃的兒子素節為太子。高宗試探性地將這一意圖透露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大臣時,立即遭到了臣僚們的堅決反對。

在立儲這件事上,長孫無忌認為最合適的太子人選應該是高宗的長子陳王李忠。高宗的意見既然沒有得到長孫無忌等大臣的贊同,那麽在立長子陳王為太子一事上他也顯得極不情願,曲意拖延,這件事就此擱置起來。

隨著武媚娘的回歸,大唐的宮廷格局也在悄無聲息中發生著改變。尤其是皇子李弘的出生,母憑子貴,武則天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而她居住的翠微宮也成為後宮的一個中心,高宗皇帝幾乎每天都到那兒去。從朝堂下來,承旨與尚衣的內侍跟著皇帝就一路小跑來到翠微宮,把一疊奏章擱在案上,然後脫去冠袍。於是,兩人就開始恬靜地談話。

武媚娘的知識面很廣,這和她14歲之前讀過大量的文史書籍有關,當時來看,武則天應該算是高知女性。武則天本就能言善辯,有說話的天賦。任何話一經她說出,都是極為動人的。高宗皇帝沉迷於她的音容笑談之中,有時會在翠微宮裏,半為公事、半為私情地流連好幾個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