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不露聲色的棋手才最可怕(第3/5頁)

袁公瑜,曾經主張立武氏為後的六位翊贊功臣之一,又是告密致使裴行儉被貶出京的那位官場上的投機分子。19歲進入官場,一直在刑部當差,歷任大理司直、大理寺丞等官職。

長孫無忌從京城到黔州,一路都有重兵護送,這既是李治的關照,也是他對長孫無忌的警戒。

扳倒長孫無忌,許敬宗緊接著向高宗李治奏報:長孫無忌這次謀反,是韓瑗、柳奭、褚遂良這些人煽動的。另外,柳奭還有毒鴆之罪,於志寧也是長孫無忌的黨羽,他們都逃不了幹系。

這樣一來,所有當年未曾追隨武後的元老重臣無一漏網,連一言不發、唯恐惹禍上身的於志寧也未能幸免,至此,這些人全部被免去了官爵。

高宗皇帝只是聽了許敬宗的一面之詞,沒有經過任何調查取證,就把活著的韓瑗和柳奭除名,把於志寧就地免職。於志寧本來以為只要三緘其口,即可明哲保身。也許是這個緣故,武氏立後時甚至還命他擔任副使呢。此後他更堅信,沉默是保護自己最好的辦法。

可是這種情形騙不過武後的眼睛。當時武後便認為於志寧的沉默,就是贊同長孫無忌,她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在武後眼裏,世界不是白色就是黑色,從來沒有中間色。

死去一年的褚遂良也未幸免於難,他被削掉了死後追封的官爵,他的兩個兒子在流放途中被殺。事情進展到這一地步,高宗皇帝的目的達到了。到了這個時候,那些前朝舊臣也徹底被整倒了。

這一年七月,高宗又命令李、許敬宗、辛茂將等宰相繼續審查長孫無忌謀反案。

許敬宗二話不說,就派中書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縊身亡。是年享年62歲。

一代名臣、賢臣,大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兩朝首席宰相,就這樣屈辱地死了。他死得很難看,如正武後所言。他死得很不甘心,但他無力回天。自此,昔日的元老集團,長孫、韓、柳這些隋唐兩代的高門望族,都紛紛土崩瓦解。

長孫無忌是否是賢臣,後世一直在爭論。關於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那就是,他既是賢臣,又不是賢臣。說他是賢臣,那他是李世民時期的賢臣。李世民當皇帝時,他真的是賢臣,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不僅竭力幫助李世民打下了江山,還極力輔佐朝政,努力搞好建設,又大力舉賢納才,把貞觀之治推向了歷史頂峰。這樣的臣子,當然是賢臣,我們應該記住他。

說他不是賢臣,那他是李治時期的非賢臣。李治當皇帝時,他位高權重,幹涉朝政,架空皇帝,結黨大臣,排除異己,牟取私利。這樣的臣子,怎能是賢臣?怎能被皇帝所容?因此,他必死無疑。他的死,既是外戚專權的結果,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長孫無忌死後,他的親屬也受到了牽連。長孫無忌的從弟渝州刺史長孫知仁、族弟長孫恩、兒子駙馬都尉長孫沖、族子駙馬都尉長孫詮、長孫祥,一律流放……其中兒子長孫沖和堂弟長孫詮先被除名,後被杖殺。二人的妻子分別是長樂公主和新城公主,她們都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嫡親女兒。其中長樂公主被貶放到嶺南,新城公主被貶放到西州(今四川越西縣)。

長孫詮被殺時,他的外甥趙持滿擔任涼州(今甘肅武威市)刺史,他文韜武略,勇武過人。許敬宗擔心他起兵造反,竟然誣陷他是長孫無忌的同謀,就將他處斬並暴屍於城外。

李治能當上皇帝,全靠長孫無忌從中周旋。對於這位親舅舅,把自己推向權力巔峰的第一位功臣,高宗皇帝怎會痛下殺手?

一向處事並不果決的高宗李治在立武氏為後的問題上卻相當果決。與其說是長孫無忌得罪了武氏,不如說是他的不近人情深深傷害了唐高宗的感情。隨著年齡的增長,唐高宗不願再處處掣肘於長孫無忌。當皇帝時間越久,那種朝綱獨斷的念頭越像火一樣燒烤著唐高宗李治的心。權力的世界,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分享,只有獨自享有。

除掉長孫無忌,成為唐高宗攬權路上必須完成的使命。估計連他本人都沒有想到,雖然逼死了長孫無忌這股舊勢力,但是以武後為首的新政治勢力將會來得更高、更快、更強。

既然人都死了,案子自然沒有重審的必要——除了畏罪自殺,難道還有別的解釋嗎?袁公瑜這次出京,還擔負著另一項使命,就是用同樣的手段幹掉韓瑗。

還沒等他親自動手,有人來報韓瑗已經含冤而死。死了也要開棺驗屍。袁公瑜相當敬業,他在沒有任何防腐措施的情況下,打開韓瑗的棺材,驗明正身。他這才放心地返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