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營州之亂引發的危機(第3/6頁)

均田制是府兵制賴以生存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兵源問題,不是高宗時代的整頓吏治就可以解決的。兵制敗壞,名將乏人,等營州之亂爆發時,武則天面臨的就是這樣“無將可派,無兵可征”的窘況。

武則天真是被現實逼急了,不然她也不會想到,將全國的囚犯和家奴都推向戰場。

在這種形勢下,對於那些做夢都想著早日接班的武派士族是非常不利的。河北危機發展下去,那些被委以防禦征討重任的武派士族的無能就會表現得越充分,李唐派士族將更多地被重用,武派士族將喪失越來越多的權力。

武派士族陷入兩難困境,要麽獨立解決河北危機,要麽讓李唐派士族奪走他們更多的權力和地位。契丹和突厥在黃河以北的橫行恣肆,讓武則天對他們喪失了信心,他們對自己也逐漸喪失了信心。他們既無力解決武周的邊境危機,又不願李唐派士族在這場由外力引發的權力博弈中勝出。於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默啜。對默啜來說,第一次河北事變是他人生中最為完美的演出,也借此讓突厥變得更加強大,由一個草原上的流浪漢變成了一個雄踞沙漠的大汗之國。

默啜從武周勒索了大片的土地、物資、人口;又從新城奇襲中,得到從河北搶來的物資;契丹、奚部族,自神功年以後,也常受其奴役。默啜認為,現在也該到了戲弄武周帝國的時候了。

萬歲登封元年(696)九月,虎視眈眈觀察吐蕃及契丹動態的默啜,率領他的突厥兵侵入涼州,以數萬之軍力包圍了涼州城。涼州都督許欽明雖力戰,但運氣不佳,被突厥軍俘虜。

突厥趁這個機會派遣使者向武周提出和談的要求,吐蕃要求安西四鎮的守軍撤退以及把屬於武周的十姓突厥之地,割讓給吐蕃。

武則天在這裏犯了一個原則性的錯誤,營州事件以後,她不應該以契丹為打擊重點,而應該維持突厥與契丹兩存的局面,讓他們相互牽制。東北邊境上的契丹——武周——突厥的三角關系,現在變成了突厥——武周的對峙關系。對峙比三角關系更加危險,因為武則天和她的帝國必須直面來自於突厥的壓力。

當然,這時邊境上,還存在另外一層三角關系,即突厥——武周——吐蕃之間的三角關系。但是吐蕃與突厥之間並不存在直接沖突,它們各自與武周構成對峙關系。也就是說,武則天既要承受吐蕃的壓力,又要同時承受來自於突厥的壓力。

默啜可汗是一個極為陰沉狡猾之人,他在聯合契丹進攻武周大撈了一筆之後,突然覺得契丹的勢力擴張超出了他預先的設想,一旦發展壯大將成為突厥最危險的對手。

默啜決定改變以往的軍事策略,調轉槍口幫助武周攻打契丹,乘勢吞並這個部族,一統北方。默啜剛剛攻占涼州斬殺武周的將領與士兵,要讓武則天相信自己的誠意還是比較困難的。不知是默啜主動請求,還是武則天為了使這位頗具實力的蠻邦國君臣服,總之,以前歸順武周,任左衛大將軍、歸國公的默啜成為了武則天的養子。其實這種做法和大唐屢次下嫁公主一樣,不過是政治上的一種交易。

除了給武則天當兒子外,默啜還表達了另外一層與武周修好的意思,想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武則天的孫子,同時希望朝廷能夠歸還河西的降戶。

也就在武周與契丹進行政治交易的同時,傳來了李盡忠病死的消息。得到契丹軍內部動搖的情報後,默啜請求武則天趁這個機會討伐契丹。這讓武則天龍心大悅,立刻封默啜為遷善可汗,表彰他能夠在關鍵時刻棄暗投明。形勢開始出現重大轉折,孫萬榮進攻檀州失利。

默啜抓住李盡忠去世後契丹疏於防範的機會,率軍直搗契丹大本營松漠(今內蒙古巴林右旗一帶),把李盡忠、孫萬榮等人的孩子和老婆都抓回東突厥。看到東突厥真的攻打契丹了,而且戰果還不錯,武則天非常高興,就給默啜加官晉爵,封他為頡跌利施大單於、立功報國可汗。

2

武則天高興得似乎有些過早了,默啜不是聽話的乖兒子,契丹也沒那麽容易就被打敗、打怕。默啜襲擊了松漠之後,孫萬榮並沒有被打蒙,他集結契丹的殘余部隊,試圖反撲。武則天這時候甚至有些擔心契丹會渡過黃河,於是準備采取措施,以斷河路。

契丹軍長驅直入,洛陽就將直面契丹軍隊,這是非常危險的。她所看重的武氏子弟並沒有緩解日趨嚴重的戰爭困境,在這種形勢下,武則天不得不起用李唐舊臣。

第一個被起用的李唐派人物是狄仁傑。狄仁傑的起用,絕不僅僅關系到狄仁傑個人的命運。由此可以看出,武則天對武派士族的失望。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她不得不轉而依靠李唐派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