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遷都北京(第2/3頁)

這時候北京怎麽辦呢?沒有皇帝,五十萬大軍全部被消滅了,北京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情況很緊張。許多官員紛紛準備逃難,家在南方的主張遷都南京,認為北京反正守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有見解的兵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於謙反對遷都,他認為北京能夠守住。如果遷都到南京去的話,北方沒有一個政治中心,那麽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便都完了。他堅決主張抵抗,反對逃跑。他的主張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得到了明英宗的兄弟郕王(不久即帝位,就是明景帝)的支持。於是就由於謙負責組織北京的保衛戰。於謙組織了軍事力量,安排了防禦工作,跟人民一起保衛北京;並且在政治上提出了一套辦法,他告訴所有的軍事將領說:我們現在已經有了皇帝,要堅守。這樣,加強了全城軍民保衛北京的決心。果然,也先把俘虜去的明英宗帶到城外誘降,說:“你們的皇帝回來了,趕快開門。”他以為這樣可以不戰而取得北京城。但是守城的官兵們依照於謙的指示,堅決地回答說:“我們有了新的皇帝了。”各地方都是堅決抵抗,沒有一個受騙的。結果英宗在也先手裏成了廢物,不能起欺騙作用了。由於依靠了人民群眾,北京的保衛戰取得了勝利。這時,各地的援軍也不斷前來。也先見占不到便宜,便只好退兵。這樣,北京保衛住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保衛住了。

明英宗在也先手裏起不了作用,有人就替也先出主意:明朝的皇帝留在這裏沒有用,還要養他,不如把他送回去,在明朝中央政權內制造弟兄倆之間的矛盾。這樣,也先就把明英宗送了回來。明英宗回來後不能再做皇帝,被關起來了。八年之後,明景帝生了病,政府裏有一派反對明景帝和於謙的人,還有一些不得志的軍人、政客,他們把景帝害死,把英宗放出來重新做了皇帝。英宗出來之後,就把於謙殺害了。

明景帝和於謙對於保衛北京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對人民是有功的。景帝是個好皇帝,他的墳墓不在十三陵。七八年以前,我和鄭振鐸同志一起在頤和園後面把他的墳墓找到了,並重新修理了一下,作為一個公園。因為他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從以上說的情況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建都在北京,那麽1449年也先軍隊的進攻是很難抵抗的。

過了一百零一年,即1550年,蒙古族的另外一個軍事領袖俺答又率兵包圍了北京。情況也非常嚴重。也是因為北京是一個首都,是一個政治和軍事中心,經過艱苦的鬥爭,俺答也像也先一樣,由於占不到便宜而退回去了。

北京在明朝歷史上經受住了兩次這樣的考驗。由此可以說明成祖遷都北京是必要的和正確的,無論從軍事上和政治上來說,他都做對了。

但是,僅僅只把政治、軍事中心建立在北京還是不夠的。當時東邊從遼東起,西邊到嘉峪關止,敵人從任何地方都可以進來。當然,從山海關往西有一道萬裏長城。可是城墻是死的,沒有人守,還是不能起作用。所以,必須在適當的軍事要點布置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明朝政府在北方沿邊一線設立了所謂“九邊”。“九邊”是逐步發展起來的。開始只建立了四個鎮,即遼東、宣府、大同、延綏。跟著又增加了三個鎮:寧夏、甘肅、薊州。以後又加上太原、固原二鎮。這九個軍事要塞,在明朝合稱“九邊”,是專門對付蒙古族的。每一個軍事中心都有很多軍隊,譬如明朝後期,光在薊州這個地方就有十多萬軍隊。

九邊有大量的軍隊,北京也有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吃什麽呢?光依靠河北、山東、山西這幾個地區的糧食是不夠供應的,必須從南邊運糧食來。要運糧食,就要有一條運輸線。當時沒有公路、鐵路,只能通過運河水運,把東南地區的糧食集中在南京,通過運河北上。一年要運三四百萬石糧食來北京養活這些人。所以運河在當時是一條經濟命脈。這種運輸方法,當時叫作漕運。為了保護這條運輸線的安全,明朝政府專門建立了一個機構,派了十幾萬軍隊保護運河沿線。明朝是如此,清朝也是如此。

把軍事、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北方的問題解決了。可是發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南方發生了事情怎麽辦?於是就把南京改為陪都。陪都也和首都一樣,除了沒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種組織機構,北京有一套,南京也有一套。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因為南京沒有皇帝,便派一個皇帝親信的人做守備。當時的大學叫國子監,國子監也有兩個:一個叫“北監”,一個叫“南監”。北監在北京,就在孔廟的旁邊。北監、南監都刻了很多書,叫北監本和南監本。當然,陪都和首都也有區別,首都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部長叫尚書,副部長叫侍郎)有實權,而陪都的六部沒有實權。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首都辦。南京的這些官清閑得很,沒有什麽事情可做。這些人大都是些政治上不得志的人,在北京站不住腳,有的年紀大了,做不了什麽事,就要他到南京去做一個閑官,有飯吃,有地位,可是沒有什麽事情可做。我們研究這個時代的歷史要了解這一點。那麽,他在南方搞一套機構的目的是什麽呢?第一,以南京為中心來保護運河交通線;第二,以南京為中心,加強對南方人民的統治。南方各個地區發生了人民的反抗鬥爭,就可以就近處理、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