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第3/4頁)

他們第一次出去坐了六十二艘大船,帶了很多軍隊。這裏發生了這樣的問題:他們既然是到外國去通商、去訪問,為什麽要帶這麽多軍隊?這是因為當時從中國去南洋群島的航線上有海盜,這些海盜不但搶劫中國商船,而且也搶別的國家到我們這裏來做買賣的商船。鄭和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把海盜消滅了,這樣就保證了航路的暢通。另外,為了防止外國來侵犯他們,也需要帶足夠的軍事力量。鄭和到錫蘭的時候,錫蘭國王看到中國商船隊的物資很多,他就搶劫這些物資。結果鄭和把他打敗了,並把他俘虜到北京。後來明朝政府又把他放回去,告訴他,只要你今後不再當強盜就行了。可見為了航行的安全,鄭和帶軍隊去是必要的。鄭和率領的軍事力量雖然很強大,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帶去了好幾個師的軍隊,而當時南洋沒有一個地區有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鄭和的軍隊只是用於防衛的。他所進行的是和平通商。盡管當時有這樣的力量,這樣的可能,但是沒有占領別人的一寸土地。後來,比鄭和晚一百年的西方人到東方來就不同了。他們一手拿商品,一手拿寶劍,把所到的地方都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如葡萄牙人到了南洋以後就占領了南洋的一些島嶼。當然,在我們的歷史上個別的時候也有占領別人的土地的事情。但總的來說,我們國家不是好侵略的國家,我們國家沒有占領別國的領土,這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本質的不同。根據當時保留下來的記載,可以看出鄭和和南洋各國所進行的貿易是平等的,而不是強加於人的。交易雙方公平議價,有些書上記載得很具體,說雙方把手伸到袖子裏摸手指頭議價。現在我們國內有些地方還用這種辦法。鄭和所到的地區都有中國的僑民,有開礦的,有做工的,有做買賣的,各方面的人都有。有的地方甚至是以華僑為中心,華僑在經濟上占主導地位。因此鄭和每到一個地方都受到歡迎。

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除了把自己帶去的大量商品賣給它們外,也從這些國家帶一些商品到中國來。從第一次出去以後,他就選擇了南洋群島的一個島嶼作為根據地,貯積很多貨物,以此地為中心,分派商船到各地貿易,等各分遣船隊都回到此地後,再一同回國。在前後不到三十年的時期中,印度洋沿岸地區他都走到了,最遠到達了紅海口的亞丁和非洲的木骨都束。木骨都束就是今索馬裏的首都,現在叫作摩加迪沙。前年摩加迪沙的市長訪問北京的時候,我們對他講:我們的國家五六百年前就有人訪問過你們。他聽了很高興。

通過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和南洋的航路暢通了,對外貿易大大地發展了,出國的華僑也就更多了。通過這幾十年的對外接觸,中國跟南洋這些地區的關系越來越深,來往也越來越多。由於華僑的活動,以及中國的先進生產工具傳入這些國家,這樣,南洋地區的生產也越來越進步。所以,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實說明,我們這個國家有這樣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不去侵略人家。正因為這樣,直到現在,盡管時間過去了五六百年,但是鄭和到過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歷史遺址。因為鄭和叫三寶太監,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三寶來命名。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以往歷史上是沒有的,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是明朝歷史上一件很突出的事情。

現在要問: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後,為什麽不去第八次呢?這裏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客觀原因是八十多年以後,歐洲人到東方來進行殖民活動,阻礙了中國和南洋諸國的往來。主觀的原因有這幾方面:第一,政治上的原因。明成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做皇帝。這個短命皇帝很快又死了,再傳給下一代,這就是宣宗。宣宗做皇帝時還是個八九歲的小孩,不懂事。於是宮廷裏便由他的祖母當權,政府則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掌握。三楊在朝廷裏當了二三十年的機要秘書。三個老頭加上一個老太太掌握國家大權。這些人和明成祖不一樣。明成祖有遠大的眼光。他們卻認為他多事,你派這麽多人出去幹什麽?家裏又不是沒吃的、沒喝的。不過明成祖在世時他們不敢反對,明成祖一死,他們當了家,就不準派人出去了。第二,組織這樣的商隊需要一個能代替鄭和的人,因為鄭和這時已經六十多歲,不能再出去了。第三,經濟上的原因。從外國進口的物資都是消費物資,不能進行再生產。無論是香料還是染料,都是消費品,珠寶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毫無意義的東西。以我們有用的絲綢、鐵器、瓷器來換取珠寶,這樣做劃不來。雖然能解決沿海一些人的生活問題,但是好處不大,國家開支太多。所以,為了節約國家的財政開支,後來就不派遣商隊出國了。正當明朝停止派船出國的時候,歐洲人占領了南洋的香料島,葡萄牙人占領了我們的澳門。他們是用欺騙手段占領澳門的。開頭他們向明朝的地方官說:他們的商船經常到這個地方來,遇到風浪把貨物打濕了,要租個地方曬曬貨物。最初還給租錢,後來就不給了,慢慢地侵占了這個地方,一直到現在還占領著。[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