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周老師的日常(第3/3頁)

嘉靖聽問,想了想,道:“其實也不對,我朝的銅錢鑄造發行的時候是以太倉和各地糧庫存糧做擔保的,應該是糧食本位。”

周楠吃了一驚,還真是這個道理。中國古代歷來有民以食為天一說,貨幣的發行和回收都是直接和糧食掛鉤,這嘉靖果然了得。

便衷心地說了一聲:“天子聖明。”

嘉靖:“可惜了啊!”

黃錦湊趣地問:“老爺可惜什麽?”

嘉靖指著周楠:“可惜你不是翰林,可惜你是年紀太輕。若你是六部部堂,朕何用為首輔人選頭疼。”

是啊,實在是太遺憾了。周楠這兩次在內書堂的講義,嘉靖也弄了一份,一看就看入了迷。他或許不算是一個大政治家,但權謀在明朝的歷代君王裏還是能夠派在前幾名的。

自繼位以來,朝廷中那麽多驚濤駭浪,都被他以高超的手段一一化解。

古代的君主學習權謀,除了帝王師和先帝的教授之外,只能從書裏去學,學習歷史,學習古人的治國之道,這才有司馬光為皇帝寫《資治通鑒》的原由。

古代的學者在寫史書在為皇帝教授為政之道的時候,因為時代局限,有的事情也看不透,只一味從復雜裏講。

可周楠只用一個簡單的階層劃分,只用一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就將問題徹底簡化,把道理說透了。

這已經不是用“大賢”二字就能概括的,細想下去,真是可畏可怖,又不得不叫人心生佩服。

這且不論,周楠的理財思路叫人眼前一亮。

嘉靖自然知道大明朝所有的問題,無論是行政還是抗倭,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個“錢”字,有錢什麽都好說,沒錢卻是萬萬不能。

他當初用嚴嵩為首輔,要的就是他的理財手段。

看到眼前的周楠,此人有過人見識,懂得理財,又寫得一手好青詞,好財貪花,簡直就是嚴嵩年輕時候的翻版。

這樣的人天生就是用來調和陰陽,溝通上下左右的宰輔之才。

如果他是翰林出身,又是個五六十歲的部堂,說不定嘉靖還真要讓他做首輔。

可惜他現在連個舉人都不是,卻是用不上了。

如此也好,以後就讓他安心做勛親戚吧!嘉靖這麽想。

皇帝這句話對周楠來說可是至高的評價了,可見聖眷之隆。周大人心中自然得意,這個時候,他念頭一動,此刻倒是給徐老頭下眼藥的良機,我做呢,還是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