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肉擋機槍!乃木希典慘烈攻下203高地和旅順

第一次拼刺刀:日軍遭受毀滅性打擊

旅順戰場上的時間已經進入了11月底,天空中偶爾飄下雪片,第三軍士兵身穿土黃色作戰服,為總攻做著最後的準備。土黃色並不是日本陸軍作戰服原來的顏色,雖然當時日軍對軍裝的要求還不是特別嚴格,也有不統一的時候,但陸軍常規作戰服在冬天為黑色,在夏天為白色,夏天白色的作戰服幹凈是幹凈,就是太晃眼。甲午戰爭時期日軍一邊往前沖,一邊還要防備濺一身泥,正由於乃木希典使用了正攻法,臨時將夏季作戰服由白色改為土黃色,由於它的實用性,很快推廣到整個滿洲軍,並且各軍都強烈要求不用再改回去了,春夏秋冬一直都土黃下去挺好。從此,日軍的軍服也由明治早期追求的“軍容”正式讓位於實戰,這也算是乃木希典的正攻法對日軍的一個意外貢獻。

用帳篷搭建的軍營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野外宿營地,夏季時的帳篷就直接搭建在地上,隨著冬天的到來,工兵在地上挖出幾米深的坑,帳篷移到了坑內,避風保暖。每個帳篷裏,最大的物件是睡覺用的粗糙墊子,相當於本土的榻榻米,此外就是擺放著士兵用於放生活用品的木頭箱子,無論帳篷內外,都必須時刻保持幹凈和整潔,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專門的人過來檢查。

軍營裏的衛生紀律嚴格到了一種苛刻的程度,每一位士兵在來到戰場之前,在本土接受的除了軍事訓練之外,還必須接受衛生方面的訓練,就連洗澡和洗衣服都有具體的條例規定,第一步幹什麽,第二步幹什麽,只能按照分解的動作完成。這看上去雖然十分刻板,而實際上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在野戰軍中爆發傳染病。

為了避免被俄軍投毒,水源每天都要經過嚴格檢測。吃的方面,士兵們原本以精白米為主食,為了保證營養。後來發現軍中腳氣病大規模流行,為了解決腳氣病,後方的衛生部門經過多次試驗,開始為士兵供應大麥飯、硬餅幹等粗糧、雜糧,腳氣病蔓延的趨勢終於得到了控制。

在嚴格的野外駐軍紀律之外,乃木希典統領全軍在進行著日復一復的刻苦訓練。所有的訓練都是根據《步兵操典》來進行的,什麽情況下應該集中發起突擊,什麽情況下應該保持散兵隊形,什麽情況下應該一邊匍匐前進一邊射擊,這些都得到了規範和說明,甚至就連對於傷兵也有要求,那就是受傷倒地之後,盡量不要翻滾哀號,以免影響全軍士氣,一邊噴血還要一邊保持姿勢,這也真是難為他們了。

而對於前線幹部的要求則更加嚴格和細致,當以小隊為單位發起突擊時,全隊不吹軍號,不高喊,全憑前線幹部的手勢,以最大限度地讓俄軍不知往哪兒打才好,另外也有助於士兵把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指揮官身上,做到統一進退,令行禁止。

隨著作戰計劃的最終確定,一種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籠罩著第三軍,幾天之後,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會再有緊張,因為到那時他們全部已經陣亡了。

11月26日,乃木希典下令:全軍發起第四次總攻!

以全部的18門大阪寶貝打頭,幾百門重型火炮向著東北三堡一齊開火,在實施連續3個小時的炮火準備之後,乃木希典命令第三軍以師團為單位,對著東北三堡同時發起突擊!他又創造了日軍中一個紀錄:以師團為單位的突擊,這意味著一萬多人同時沖鋒,而能夠實現這一點正是來自戰前嚴酷的分解訓練。

戰至傍晚,各師團幾乎同時傳來消息:突擊受阻,無法前進!

看來又沒有出現奇跡,乃木希典內心從東北三堡打開突破口的微弱希望並沒有變為現實,那麽接下來要迅速改變作戰目標,強奪203!

首先要做的是準備工作,也就是分割整條防線,截斷康得拉欽科從東北三堡增援203高地的快速通道,很顯然,這只能以奇襲戰速戰速決,乃木希典決定:冒險!在203高地與東北三堡之間,自北向南生生插進去一支隊伍,如果俄軍的整條防線是一橫,那麽就在這一橫上再畫上一豎,像一把利刃一樣直插整條防線,生生截斷俄軍!

在地勢上,有一條天然的“一豎”,這是一條從旅順北部向南流入大海的河流:龍河。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朝廷在龍河上設置旅順水師營,從此龍河邊也就有了一個名叫“水師營”的地方,從這個地方往南的松樹山堡壘就是旅順防線東北線和西線的結合部,同時也是俄軍封鎖龍河河谷的主要火力點。在乃木希典看來,只要讓敢死隊沿著龍河河谷長途行進,出其不意地專門攻破松樹山堡壘,就可以分割防線,形成據點,阻截東北三堡增援203高地的俄軍,到時候甚至還可以視情況形成對東北線或者203高地的後路包抄,在東北三堡進攻已經受阻的情況下,康得拉欽科一定想不到日軍還會在這個地方發動奇襲。風險很大,利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