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土八路與洋八路(第2/2頁)

鐮刀斧頭與共同利益

16軍分區闖進關東半個月左右,就吹氣兒似地發展到2萬多人,且“全為新式武器”,沒“老大哥”助力,看來這是不大可能的。

是有條件的。

《我東北現況通報》中,有這樣一段:

紅軍不準八路軍及中央軍進入滿洲,但我個別同志及我們部隊不用八路番號者,都可幫助並委為衛戍司令市長及其他重要職務,因而得以控制資財及發展武裝。但凡打入八路軍旗子及公開用共產黨員名義者,紅軍概不接洽,並不給任何幫助,曾克林部因在沈陽掛上八路臂章即引起紅軍幹涉,並派代表到延安要求八路軍撤退。

既要支持同姓馬列的共產黨,還要冠冕堂皇地和國民黨政府及美國打交道,不讓它們抓住甚麽把柄。於是,一切支持和幫助就都在不聲不響中默默地進行。而延安早已窺透天機,半個多月前就指示所有闖關東部隊,凡是“為紅軍所堅決反對之事我必須照顧,不要使紅軍在外交法律上為難。”②。

黑土地3年內戰中,共產黨軍隊番號變化為全國之最。先用“東北軍”、“義勇軍”名義,後來又叫“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

配合默契

1946年1月12日,國共軍隊首戰營口前,山東6師與駐營口蘇軍聯系,請蘇方人員不要上街,以防進攻時造成誤傷。

如果說土洋八路間此類小默契可以忽略不計,土八路奪占長春、哈爾濱和齊齋哈爾,是不可不提的。

3月31日,東北局致電*中央和林彪:

子醜林:

1。關於三城市問題辰兄③兩處電文如下:一稱關於此事四月十五日前不能答覆我暫勿逼近長春,另一電則稱四月十五日前不能實現。

2。又稱:這樣做,對我只會有利,他們不走停戰小組決不能來。

寅卯

一九四六年三月三十一日申時

一切都在默契之中。蒙在鼓裏的,是在談判桌上與之簽定盟約,在宴會上與之碰杯的那個合法的國民黨政府。

3月12日,蘇軍突然撤出沈陽,東北民主聯軍即調軍四平附近侍機。第二天蘇軍一撤,即乘勢攻占四平。4月中下旬,蘇軍相繼撤出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民主聯軍相繼跟進,又連占三城。共斃俘國民黨收編的保安隊2萬余人,繳獲各種軍用物資堆積如山。土八路的士氣頓時抖落不少。

1947年1月13日,東北民主聯軍總情報站發出一封電報:

林總軍委:

確悉,十二日廖耀湘致杜聿明熊式輝蔣介石略稱:普蘭店以南甲乙④雙方勾結,乙方在甲方掩護下,整頓補充,將為遼南大患,如匪再向普店竄犯,遂跟綜追擊徹底擊滅之。請通知石河驛蘇軍協力堵擊,以履行中蘇友好條約,同時積極交涉接收大連,如遲疑拖延,則大連匪可訓練二萬以上,不僅為遼南大患且可影響東北整個局勢建造。

東北總情

子元午

廖耀湘所述,基本屬實。

有人說:到底都姓“馬列”,同宗同族一個祠堂,是親三分向,蘇聯共產黨人幫助中國共產黨人,希望它強大,並不等於就是瞧得起它。

同一面嵌著鐮刀斧頭的旗幟下,還需要有共同的利益。後者才是關鍵所在。這裏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疸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利益相同,才有合作。利益相異,就會碰撞,有時甚至可能大打出手。

蘇聯共產黨人客觀上幫助了中國共產黨人,主觀上是為了自己。

而且,想想造成3年困難的原因之一,再想想那以前友好“蜜月”中的齟齬,我們回報得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