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時問不光是軍隊(第3/6頁)

樹倒猢猻散,守軍紛紛樹起白旗。有的將槍炮車輛堆列好,拿著花名冊等待“共軍”,有的駕著吉普車,上街尋找、迎接“共軍”。在遼西,一個女文工團員喊一嗓子,就能聚來一群潰兵。在沈陽,一個班、排長帶幾個戰士,就能接收一個團。

有點挑肥揀瘦的,是都要向正規軍投降,不愛向獨立師交槍。有的還堅持要舉行個“正規”儀式。在長春投降的新七軍,也是如此。

有點火藥味兒的,是關於“起義”,還是“投誠”的爭執。

五十三軍,作為張學良帶進關內三十萬東北軍剩下的唯一一個軍,也作為防守沈陽的主力,共產黨曾派入“內線”策動起義,五十三軍內部也有人想起義,都因為周福成而不能成功。十月二十七日,沈陽已危如累卵。他的女兒帶著“張大帥”張作霖夫人的親筆信,趕來勸他起義。他火了,竟要槍斃親生女兒。

如今,周福成被帶到十六團後,一再堅持自己不是被俘,而是“投誠”。

一些守軍則紛紛要求“火線起義”。

十一月一日上午,駐守在鐵西區北路的東北第二守備總隊(相當於師),派代表找到二縱五師十四團,邀十四團派代表去總隊談判。總隊長毛芝荃和副總隊長佟道,要求承認其部為“火線起義”。十四團政治處主任王邦佐不同意,指令其交出防禦部署圖,撤到指定地點集中。毛芝荃和佟道說解放軍有位“周政委”,已經答應他們“起義”了。不談了,去五十三軍軍部找這個“周政委”,根本沒有此人。

下午又談,一方堅持要求“起義”,一方堅決不同意,言來語去迸出火星子。

“起義”,還是“投誠”,關系前途和命運,當然非同小可,是個“原則問題”。可是,當十四團部隊逼近總隊司令部,迫使警衛排放下武器後,也就沒甚麽“原則”可爭執的了。

拚死拚活,好歹算從遼西逃回沈陽的新三軍暫五十九師師長梁鐵豹,也要求“火線起義”。

比較曲折復雜的,是駐守在沈陽東郊的新1軍暫53師的“起義”。

做為王牌中的雜牌,遼西戰役後期,師長許庚楊就醞釀起義。10月28日,遼北軍區和所屬獨1師進至東郊,許庚楊即派人與獨1師晤談,要求起義。10月31日,遼北軍區同意暫53師所屬三個團為起義。

當天,“林羅”兩次來電,批評遼北軍區先斬後奏,認為暫53師是在大兵壓境下迫於形勢,不能算起義,應按“反正”(即投誠)對待。

但協議已經達成,代表已經派出,功城和起義即將開始,來不及改正了。

11月7日,“林羅劉”在給軍委的電報中說:

現五十三師整個建制仍未動開至法庫(應為“開原”——筆者)整訓,目前似乎只有承認該部起義的辦法⑵。

軍委復電表示同意。

後來,暫53師並未按起義對待,而被宣布為“反正”。1949年4月,起義後被授予“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三師”的暫53師,被解散了。

究竟是“起義”,還是“投誠”,有些“官司”直到1986年才有定論。

在宦海中行將滅頂的將校們,抓緊最後的時刻,用盡最後一絲氣力,苦苦掙紮,討價還價,拼命要在官場上保住一頂那怕是多麽可憐的烏紗帽。

士兵們則見了“共軍”就問∶誰管我們那?怎麽還不“解放”我們啊?

離休前為某師副政委的張天鑄老人,當時是“剿總”特務團二營六連中士班長。

老人說∶

十月三十一日下午,二營奉命到機場保護飛機,好讓大員們逃命。飛機飛了,團長沒了,營長也不見了。四連的兵提著槍到處找連長,說連長把他們多少錢揣跑了。回到營房,營副讓把槍架在院子裏,讓大家進屋等著,也沒說等甚麽。第二天,聽說四連跑光了,機槍連也沒幾個人了。六連剛從安徽征來不少新兵,東南西北還沒弄明白,一個個哭眼抹淚地說∶你們到哪兒我們到哪兒,可別把我們扔了呀!

排長王福蔭和我是老鄉,都是長春人,南下到廣西留在南寧軍分區了。他說咱們回家吧,我們就走。當時也不知道長春解放了,廖耀湘完蛋了,反正就知道這國民黨的天算是塌了,我們這些小兵蛋子也都成了“打敗的鵪鶉鬥敗的雞”。

走到南湖,槍越響越密,不敢走了,躲進一個跑光的國民黨大官家裏。一天一夜沒合眼,也不敢露面,不知外面怎麽的了。第二天上午來幾個八路,把我們嚇的呀。他們看我們一眼,帶搭不理的說,你們到樓上去住,下邊要住部隊,就走了。

王福蔭說,這八路見國民黨怎麽不抓呀?還讓咱和他們住一塊,晚上若往上邊扔顆手榴彈不完了嗎?他說咱倆還是回營房吧,反正天塌下來大家擎著。